隋煬帝雄才大略,指點江山,唯我獨尊。還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做千古一帝。
但怎奈是文景的命,卻患上了漢武的病。

▲隋煬帝與蕭皇后(影視劇形象)
隋煬帝之所以最后丟了江山,征高句麗是主要原因。
不過隋煬帝征高句麗,不單單是因為好大喜功,也是被現實所逼。
高句麗在漢朝時是我們的領土,漢廷在這里設立四郡,將其作為東北地區的屏障,用以緩沖東北游牧民族南下西進。

▲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後來大漢勢微,高句麗從玄菟郡獨立出來,建立了高句麗國。
再加上東漢末年,三國紛爭,兩晉南北朝時又戰亂不斷。等到隋朝時,高高句麗已經嘚瑟得很不像話了,不來朝貢,不聽調遣,甚至聯合靺鞨屢犯遼西地區。
隋文帝時,朝廷先是屢派使者勸降,無果。
看來拳頭是他們唯一能聽懂的語言,于是隋文帝派漢王楊諒就曾率兵征討高句麗。

▲高句麗
但隋軍海戰是短板,當時還未與高句麗交兵,水路軍便遇大風,船只側翻,損失慘重,只好退兵。
沒被摩擦的高句麗變本加厲,不斷進犯領土,所以不光是隋煬帝,後來的幾位唐朝皇帝,也多次征戰高句麗。
而且,從原則上講,也只有拿下了高句麗,去除威脅,才算上真正的大一統。

▲唐朝皇帝征高句麗
所以,隋煬帝討伐高句麗是正確選擇,不討伐才奇怪。尤其是在社稷承平,海內富裕的情況下。

▲隋朝運河分布圖
第一次征高句麗,大敗,不怪別人,就怪隋煬帝自己。
這個軍事愛好者實在沒譜,不吸取老爹當年兵敗的教訓,海戰依然掉鏈子,連連慘敗。
更重要的是,他還頒布了一個大腦被過濾的旨意:"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說白了就是:"如果高句麗人投降了,我們就寬宏大量,不跟他們打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