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
宰相寇準是澶淵之盟的主要設計者
宋真宗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 秋天,遼軍大舉南下侵犯宋境。有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御駕親征到澶州督戰。宋軍備受鼓舞士氣高漲,在澶州(濮陽)城頭用床弩射殺遼國大將蕭撻覽之后,雙方議和,締結了倍受后世爭議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時為當朝宰相、堪稱「澶淵之盟」設計者的寇準,以不割地的最小代價,換來了一次堪稱北宋外交史無前例的偉大勝利。
一方面贏得了宋遼邊境「化兵戈為鋤犁」的百余年寶貴和平;
史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老人),不識干戈」。
另一方面兩國息兵罷戰,大宋還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
「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續資治通鑒長編》)。」
「澶淵之盟」締結后的百余年,遼宋邊境再無戰火烽煙,而宋朝也在仁宗即位后逐漸進入了歷史上文治的繁榮巔峰。
然而,立下赫赫功勞的宰相寇準,卻因澶淵之盟頗為政敵和不解真相者攻擊,無辜被扣上了「喪權辱國、卑躬屈膝、加重負擔」等帽子,很快就在「澶淵之盟」簽訂一年之后的公元1006年失勢下台,被逐出京師,貶至荒蠻、凄涼之地的廣東雷州。
01 每年30萬的歲幣支出,對北宋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北宋時期,商業十分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財政收入遠比漢唐。宋朝的財政收入以商業稅為主,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彼時一貫銅錢相當于一兩白銀),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茍且偏安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極為可觀的10000萬貫。
所以,這區區30萬歲幣,僅占大宋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一不到,據學者估算,至多算是北宋兩個縣一年的賦稅收入,對龐大的北宋世界第一經濟體而言,不啻于九牛一毛,根本無傷大雅,談何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
02 誰才是「澶淵之盟」的最大贏家?
從表面上看,每年意外得到30萬歲幣銀的遼國好像「滿載而歸」,然而實質上,經濟繁榮、商貿發達的北宋才是「澶淵之盟」最大的贏家。
這場被后人譏諷為喪權辱國條約的「檀淵之盟」,其實經濟輻射力超巨的宋朝被沒有吃啥虧,相反憑借發達的商貿,豐富的商品,還大大賺上一筆銀子呢?
原來,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雙方在雄州、霸州等地設立商品交易的榷場,進行貿易。遼國向宋朝出口牛、馬、羊、駱駝和皮張,進口大宋的茶葉、瓷器、絲綢、香料和漆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