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這件事,古來有之。
春秋時,晉獻公驍勇善戰,征服了霍國、魏國、狄戎等,史稱:「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可是他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就顯得偏心了。因為他很喜歡驪姬,因而唯命是從。
驪姬建議,讓太子申生住在曲沃,繼子重耳、夷吾分別住在蒲地、屈地,全部到邊疆去,遠離國都。并且吹了吹枕邊風,讓親生兒子奚齊變成太子。
晉獻公過世后,王公大臣都不服從驪姬的安排,導致晉國大亂,奚齊被大將軍克里加害,接著上演了爭奪王位的悲劇。
如何才能讓家庭和睦,避免父母偏心呢?
古人留下一句忠告:「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也就是說,父母要是對誰偏心,就會讓誰的家庭變窮。我們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錯誤地認為,獨吞父母的財產,就是最佳的致富手段。
作為中年人,你的父母也一把年紀了,甚至開始有安排后事的打算了。你應該保持清醒,勇敢地做好自己,減少大家庭對你的束縛,也糾正家風。
具體來說,人到中年,有錢沒錢,都要主動拒絕父母的「四種偏心」。
01
「老房子都給你」,拒絕就是明智之舉。
很多家庭,雖然在城里,但是追根溯源,還是農村人。在老家,總有那麼一些財產。
老房子,似乎很重要,是祖輩留下的東西。
可是老房子的管理,真是一個大麻煩。對那些常年漂泊、在大城市定居的人來說,就更麻煩了。
我的老家,有很多瓦房,每年都要翻修;屋門口是泥巴地,需要除草多次,若是鋪上水泥,開銷也不少。
紅磚房,看起來很客氣,但是常年沒有人居住,修理費不少。賣掉也不是,保管也不是,多半變成了雞肋。
人到中年,你想一想,還會去老家養老嗎?未來的出路在哪里?若你回老家的可能性很小,就要拒絕父母給你老房子。并且讓給真正要在農村奮斗的兄弟姐妹。
房子的價值,體現在「居住、利用」上。給需要的人,就是物有所值。
02
「花錢養著你」,拒絕就是學會獨立生活。
記住一句話:「慣子如殺子。」
話很不好聽,但是很現實。你若是被父母溺愛,那麼你就很容易變成最沒有出息的人。真的會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小時候,父母給你的,不懂得拒絕。但是你到了中年,應該有自己的認知。
若是你父母處處慣著你,有幾種禍害:一是你會滋生懶惰的習慣;二是其他兄弟姐妹會嫉恨你,從而不贍養父母;三是父母老了,會形成依賴你一個人的局面,要是你能力有限,父母就難以安度晚年。
父母老了,雖然還有一些賺錢的能力,但是你不要盯著他們的錢了,靠自己吧。
總要經歷一段無依無靠的時光,才能真正站起來,打個翻身仗。若是你需要父母幫忙,也應該明說,「親父子,明算賬」。
03
「存款都給你留著」,拒絕就是尊重兄弟姐妹。
我的外婆八十多歲的時候,經過家庭商議,把存款全部給了我的小舅舅。
當外婆九十多歲的時候,身體每況愈下,需要很多的醫藥費。
大家都疑惑,外婆的存款,哪里去啦?是不是小舅舅獨吞了,一家人因此鬧起來。
幸好,小舅舅記了賬,否則百口莫辯。
可見一般,保管存款的事情,需要慎重。
當然,父母老了,管不好存款,需要有人管理。這時候,要召開家庭會議,把存款記錄好,并且約定開支的方法。
若是父母需要花很多錢,陸陸續續取出存款,就應該定期向兄弟姐妹通報,不要藏著掖著。大家都心知肚明,就不會有矛盾了。
不管你多窮,都不要坑了父母的「養老錢」。
要想一想,你一個人拿著存款,不知不覺就花光了。然后指望兄弟姐妹派錢給父母養老,就會引發爭執。做一個公道正派的人,兄弟姐妹都會服你管教。
04
「把孫子帶回老家生活」,拒絕就是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
父母外出打工或者游玩,把兒女丟在爺爺奶奶家。這樣的家庭,還真的不少。
可是,中年父母有沒有想過,隔代教育有什麼害處?
有人這樣例舉。
其一,孩子被爺爺奶奶溺愛,父母都管不著了。爺爺奶奶什麼都代勞了,導致孩子有恃無恐,出現敗家的征兆。
其二,爺爺奶奶的教育經驗慢慢過時了,無法讓孫子順著社會的局勢去發展,從而輸在起跑線上。
其三,爺爺奶奶要干農活,壓根沒有時間管教孫子,從而處于放任狀態。
其四,農村的教育條件不夠好,生活水平低,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了困擾......
當然,不是說農村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是爺爺奶奶的管教和父母的管教進行對比,出現了差距。
假日里,孩子去農村、老家體驗生活,這是人生的閱歷在增長,但是父母不能丟掉教養的責任,更不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看客。
05
《戰國策》里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護孩子,需要考慮長遠,而不是當下的錢財和感情。
作為中年人,扮演了父母的兒女,孩子的父母,還是兄弟姐妹,三種角色,互相交集,還要互相保持距離。難度很大,但是必須「明白」。
主動拒絕「偏心」,你就做到了問心無愧,變成了家庭的頂梁柱。
人非圣賢,誰都無法做到幾碗水端平。除了拒絕之外,我們更要理解父母,從現實來教導父母。
盲目服從父母,不是最好的孝順,還可能助長父母的歪風陋習。
學會和父母互相促進,就是最好的幾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