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看《三國演義》,總是在看烽火硝煙,攻城掠地,總是覺得三國亂世,就像一場你爭我奪的鬧劇。
長大後,漸漸明白,三國講的雖是戰爭攻伐,但背後談的是人性間的博弈。
所謂成功,不過是耐心與實力的溢出;
所謂謀劃,其實是低調與退讓的修行。
劉備「三讓徐州」,卻憑藉自己的「仁德」,贏得了百姓尊敬,俘獲人心。
司馬懿「隱忍十年」,卻憑藉自己的耐心,收得了天下權力,奪取曹魏。
古往今來,鋒芒畢露者難贏,克己讓人者易得。
一個人若不懂隱忍退讓,縱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免落得事與願違、風摧流湍的下場。
曾國藩家訓中曾說:「不與人爭利益之短長,只與己爭品性之長短。」
低頭「認慫」,看似是一種懦弱,實際卻是為人處事的一種姿態,也是人生必備的通達智慧。
昔日許都,劉備投奔曹操,在家中種菜,不思征程,不想事業。
曹操為探究劉備真心,約劉備前來青梅煮酒,談及天下大事,評論各方諸侯。
席間,曹操問及劉備,天下英雄幾何,豪傑幾人?
劉備推託不過,只能一一說來:「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益州劉璋……」
曹操聽後,連連搖頭。
他所謂的英雄,應該如真龍一般,能大能小,能升能隱;或飛騰于宇宙之間,或潛于波濤之內。
曹操指了指劉備,又指了指自己,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確實和曹操很像,同樣是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志吞天下之人,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遭遇多少失敗,卻始終不改變自己的理想。
但人總是矛盾的,渴望別人理解,又害怕被他人看穿。
劉備聽後,頓時大驚,手中匙箸,不覺落地。
隨後他慌忙解釋道:「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劉備深知曹操的性格,這一刻,劉備選擇了「認慫」。
他並不是真的害怕曹操,而是不想與他再有糾纏。
只有選擇暫時認輸,才能避免之後的針鋒相對。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一味爭理,偏要出頭,往往怨氣叢生,牢騷滿腹,最後惹得矛盾激化,得不償失。
有時候,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把自己的情緒放緩,反而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一檔節目中,撒貝南曾問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
「如果生活中別人踩了你一腳,你會怎麼辦?」
鄒市明回答說:「當然是忍了,再不行,就向人家道歉。」
俗話說:「退一步,乾坤即大;饒一著,萬慮方休。」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彰顯自己的優勢,反而會在最恰當的時候,選擇「認慫」,從而顧全大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