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的出現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希望,出于禮貌他把僅有的一碗粥端給了李秀芝。在女人面前許靈均顯得有些窘迫。李秀芝看出了他是一個好人,她把一碗粥分成了兩半。于是兩個人因為一碗粥打破了尷尬的壁壘。第二天看到李秀芝哭,許靈均拿出僅有的錢和糧票并發出了以下對話:
「想家了吧,拿著回家吧。」
「你嫌棄我長得丑嗎?」
「秀芝,我是個犯過錯誤的人。」
「犯過錯誤,我們以后不犯就是了。」
「我這個人,注定要在這勞動一輩子的。」
「一輩子有什麼不好,我陪你在這勞動。「
「那你太可憐!」「我不可憐,我命好。」「為什麼」「我看出來了,我遇上了好人。」
于是兩個相差15歲的人開始了先婚后愛的婚姻生活。很多人羨慕他們純真的愛情,男人們渴望在生活中也能遇到一個像李秀芝這樣的女人。但是在那個年代,許靈均雖然是右派,但他在只有一碗粥的情況下選擇給李秀芝,在誤會李秀芝是因為想家哭的時候,愿意把身上僅有的錢和糧票交給她。晚上睡覺的時候,他把唯一的床讓給了李秀芝,自己睡地板。
在確定心意之前,許靈均交代了自己所有的情況,不希望李秀芝稀里糊涂地和自己過苦日子。
你看,只有這樣善良有擔當的好男人才會遇到同樣善良的李秀芝呀。很多人抱怨現在的女人物質,愛情廉價,婚姻都是明碼標價的。誠然現實中確實會存在很多拜金現象,甚至出現了很多不婚族。但是現實中又有多少男人像許靈均這樣愿意傾其所有的去幫助一個陌生女人呢?
其實男女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雙向的,許靈均的一舉一動都被李秀芝看在眼里,在觀察中她認定自己遇到了對的人,并感嘆一句「我終于有了一個家了」。而樸實善良的李秀芝對這段婚姻何嘗不是一場賭博呢?只不過她賭對了而已。這個右派許靈均不僅是一個好人,洗干凈打扮一下還是一個長相也不錯的男人。
許靈均確實窮,但李秀芝不嫌棄,許靈均是右派,李秀芝不在意。家里破爛,李秀芝就重新布置一番,沒想到倒也像模像樣。許靈均出去放牧,白天李秀芝就在家里打土培修院墻,晚上李秀芝寫日志,讀小說,等丈夫回來她就害羞地拿出日記本,在日記中有日常瑣事,也有對丈夫的思念,她嬌羞地說馬兒都知道想家,人卻不知道。
她在屋前種了兩棵楊樹,又養了雞鴨鵝,被村里大姐戲稱這是在家里搞了個海陸空。
她撒嬌地說也要跟著丈夫去放牧,說著就甩出一鞭子。一臉稚氣又滿眼堅毅。
窮點沒關系,她堅信「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苦也沒有關系,因為愛情是甜蜜的。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在秀芝和許靈均身上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抱怨。他們樂觀積極,把貧苦的日子過得 有滋有味,在李秀芝勤勞的雙手上,一個家越來越像樣,餐桌上也不再是單調的一碗粥。
貧窮的時候,他們一起努力,男人外出放牧,女人勤儉持家,兩個人相濡以沫,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等到許靈均重獲政治新生,拿回500塊錢的時候,秀芝也并不驕躁,在她眼里許靈芝還是許靈芝,在她眼里永遠都不會變。以前不嫌棄,以后也不依附。她對許靈均的感情不是用錢來衡量的。她對他的心比錢還珍貴。
真心換真心,李秀芝總能用最樸素的語言溫暖許靈芝。李秀芝就是他心里的那束光,這輩子他都不會離開她。
所以當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找到的時候,他拒絕和他去美國。他就是風箏,飛得再遠,手里的線也被李秀芝牽得緊緊的。
很多男人說現實中不會遇到像李秀芝那樣能同甘共苦的女人了,于是從一開始就存著一分算計,計較女人的付出,算計女人為這個家能做些什麼。有的男人甚至把女人當起了免費保姆,當女人變成黃臉婆之后又滿是嫌棄。男人總要求女人與之同苦,卻在甘甜的時候,把女人一腳踢了出去。
其實很多女人要求并不高,只要有足夠的安全感,只要男人一如既往地對女人好,女人往往也會為了男人付出真心。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男人如果像許靈均那樣有一個從天而降的有錢的爹,估計大多數都會選擇拋棄糟糠之妻去美國吧。
一部好的電影總能給人們帶來更深的影響和思考,這部電影也一樣。我們在羨慕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的時候,也應該思考為什麼現在這樣的愛情越來越少了呢?我們總是抱怨遇不到對的人,總是遇人不淑,總是婚姻不順。
我想這其中依然有大環境的原因,這個時代雖然物質豐富,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匱乏。碎片化文化,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網絡,讓整個社會都處于浮躁的狀態,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但感情生活卻越來越貧乏。愛情在這個時代更像是一場走馬觀花的煙火,只美那麼一瞬間,燃放之后就剩一地塵屑。
我們肯定回不到那個年代,但仍然要心存美好,偶爾可以靜下心來,用心感受生活的真諦,也許婚姻和愛情也沒有那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