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從金川門攻入南京,為期四年的「靖難之役」結束。朱棣入城時,原建文朝的舊臣,如解縉、楊榮、胡廣等人紛紛前去迎接,而正在此時的戶部衙門里,一位身材瘦小的官員沒有選擇去逢迎朱棣,而是在戶部緊張地核算錢糧和賬冊。門外嘈雜一片,門內心如止水。
隨后,朱棣開始清算建文舊臣,這位官員也在「清算名單」之內,當他被五花大綁地送到朱棣面前時,面對死亡,他沒有求饒,而是向朱棣提出一個要去:「能否再給我三天時間?」
這個要求,讓朱棣十分詫異,朱棣問他為何,他說:「戶部官員四下逃竄,錢糧賬冊混亂不已,再有三天時間,我就能把這些賬冊整理完了,到時候方便交接。」
朱棣聽完,心頭一震,他仔細地端詳這位官員,然后在清算名單上劃掉了他的名字——夏原吉。
此時此刻,朱棣知道,夏原吉效忠的不是建文帝,他服務的對象是全國百姓。後來,朱棣不止給他三天時間,而是給了他25年,而他,則還給明朝兩大盛世。
歷史上的夏原吉,在明朝是獨一無二的,是古代頂級的士大夫。本文,筆者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還原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夏原吉。
要說夏原吉,還要從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講起。
《明史·夏原吉傳》記載:
夏原吉,字維喆,其先德興人。父時敏,官湘陰教諭,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學養母。
夏原吉,字維喆,他的父親夏時敏生在江西德興的一個書香家庭。元朝末年,賊寇毀掉了夏家,夏時敏帶著妻子逃到了湖南湘陰,靠著給鄉紳家的孩子教書來養活家人。幾年后,他的妻子先后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夏原吉、夏原啟、夏原禮。在異地他鄉,一個人掙微弱的「工資」,要養活五張嘴,這對夏時敏來說,實在太難。
夏原吉作為家中的長子,從小經歷過貧苦,了解百姓生存的艱難。但幸運的是,他是讀書人的孩子,他從小接受父親嚴格的教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詔讓各地舉辦縣學和府學,夏原吉的父親夏時敏被舉薦為教諭,開始在縣學「上班」,這算是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環境。不過,好日子僅僅過了兩年,16歲時,夏原吉的父親病逝了。夏原吉看著傷心的母親和弟弟,他決定承擔起家庭的生計。
而后,夏原吉開始走父親的「老路」,做起了私塾先生。夏原吉白天給孩子們上課,晚上挑燈攻讀,18歲那年,他考入縣學,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夏原吉因學問扎實,為人穩重,被推薦進入國子監,當年,他已經24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