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蜀漢大軍對東吳發動進攻的時候,其實擺在曹丕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不是攻打東吳就是攻打蜀漢。
最后的結局我們都曉得,分明是蜀漢輸掉了,曹魏卻選擇攻打東吳,那麼曹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時間點是特別重要的。
01曹丕伐吳這件事,早就在計劃之中。
從時間點上看,曹丕伐吳肯定不是腦子一熱后做出的決定,畢竟在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得全軍覆沒,黃權投降了魏國,曹丕就在三個月后準備伐吳。
為了打敗東吳,曹丕可是準備了非常豪華的陣容,曹仁和曹休以及曹真包括張遼等名將全都派上前線。
大軍一共分為三路,主帥都是曹氏宗親,一起向荊州南郡進發。倘若只有一路兵馬,那麼還容易調遣兵馬輜重,然而這一次就出動了三路大軍,何況是在3個月之內就要所有的物資運輸,部隊也要到達前線。
仔細想想這件事都不合邏輯,于是我們可以這樣看:在夷陵之戰沒結束的時候,曹丕就已經為討伐東吳做準備了。
其實在劉備士氣正盛的時候,曹丕把勝利的堵注壓在了劉備身上,只要蜀漢打敗東吳的部隊,那麼曹丕就能夠帶兵南征,一舉將整個東吳給拿下。
02夷陵之戰后,曹丕覺得還有機會吃掉東吳。
出乎意料的是,劉備的陣容這麼龐大,居然依舊敗在陸遜手中。然而為了討伐東吳,曹魏已經做了長時間的準備,如今放棄的話,等于之前都白干了。
不過劉備也不是善茬,他就算失敗也給東吳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于是東吳在這場戰爭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就算俘虜了很多蜀軍,不過想在第一時間派到戰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夷陵之戰進行了這麼久,吳國的人馬也得有休整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曹丕認為還是有伐吳的機會的。他就想等孫劉兩家兩敗俱傷的時候出兵,就算如今的劉備已經失敗了,不過孫權的情況也不算好。這個時候伐吳還是有機會能成功的,于是曹丕決定原計劃不變,于是才會在短短3個月之內,對東吳發動了攻擊。
本來是想等著劉備打敗孫權,他收拾孫權就沒有那麼麻煩了。然而目前看不到了,他必須自己把孫權給干掉,就算相對來說有難度,不過也有一個優勢,他不用再顧忌劉備了。
經過這場敗仗后,劉備的元氣大傷,幾乎不可能再跟曹魏和東吳爭奪天下了。
好像消滅東吳,就是曹魏統一天下唯一要做的事情了。
一旦東吳被吞并,那麼劉備的蜀漢集團肯定會不戰而降。因為蜀漢已經是當時最弱小的國家了,壓根沒有滅吳抗魏的實力。
03孫權不愿遣子為質,讓曹丕有了伐吳的理由。
孫權在劉備對自己發動進攻的時候,就已經對曹丕稱臣了,而且要把兒子送到魏國當人質。這件事就能看出:孫權這麼做是想讓曹丕信任和支持自己,好來對付劉備。就算不支持,也不會在對付劉備的時候腹背受敵。
這一招確實是特別出色的外交手段,曹丕也爽快同意了這件事。何況讓孫權當吳王,加九錫。但是孫權在夷陵之戰獲勝后,遣子為質的事情始終不肯付出行動。
接下來孫權又公開造曹魏的反,不想再當曹丕的小弟了,由此點燃了曹孫大戰,不過這不是根本因素。
我們要明白,10月份孫權才造魏國的反,僅過了一個月,曹丕就為東吳準備了三路大軍,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其實,曹丕就是為了討伐東吳找個好理由,因為對江東貿然發動進攻,好像也不能給手下兵馬們一個出色的借口,這樣將士的士氣就沒這麼高了。
伐吳早就在曹丕的計劃中,無論孫權是否翻盤,這件事都必須進行。實際上,這是曹丕把孫權逼反的,提出了一些無理的條件。
總結:江東子弟的防守水平,的確不是吹的。
看一下三國時期幾次入侵江東的大戰,幾乎都是落荒而逃。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結局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這次曹丕南征,本來前期勢如破竹,遺憾的是曹仁卻被朱桓擊敗。而且部隊里很多人又得了瘟疫,曹丕只能撤兵。
這幾次大戰,都是敵人入侵江東最終失敗。可見江東在孫權的領導下,有著無人能及的防守水平,但是過于注重防守,導致進攻力沒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