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校長曾說過: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堅持。
此前,總是片面地認為,這只是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的話語,後來才明白,在人生的修行中,真正厲害的人,無非就是在堅持著自己的堅持,并最終以此與眾不同。
在以下三件事,他們很執著。
01
言傳身教,讀書比衣食更重要。
在古代士大夫看來,讀書比衣食更重要。
清代王障在《今世說》記載,順治年間的戶部尚書(相當于財政部長)梁清標教育子弟家法醇謹」,要求子弟們即使是走路的姿勢進退的方式都必須符合禮儀。
并且嚴格規定除了當時視為正統學問的理學著作和有關經世濟民的書籍之外,小說、野史之類的雜書一律不許閱讀。可見其對子孫們讀書的重視程度。
作為晚清名臣也是大學者的曾國藩對后代的讀書教育相當關切。
他在寫給當時9歲的兒子曾紀鴻的家信中寫道:「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教育9歲的兒子要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樣的期許較之一般的儉樸教育顯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國藩直接教育兒子如何做:「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爾宜舉止端莊......
曾國藩是這樣教育晚輩的,他自己一生,也是如此嚴格自律的,正是他的言傳身教,對于曾氏家族的家族可持續發展都奠定了扎實基礎。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是簡單地將讀書當作「出人頭地」的一條捷徑,而是當作一種家風傳承,世代弘揚,以此,讓整個家族在書香氤氳中,永續永昌。
02
以身作則,勤儉節約持家久。
古往今來,都不乏勸諫人們勤儉節約的名言佳句:
「古今多少興亡事,成由勤儉敗由奢。」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真正厲害的人,總會把勤儉節約當作「持家」的必備。
封建時代,皇帝是最大的「官」,《續世說》里記載,唐文宗太和三年,朝廷一改官場奢靡之風,提倡節約簡樸。
一天,唐文宗的女婿韋處仁戴了條漂亮高檔的夾羅頭巾來見他,皇帝老丈人說:「由于贊賞你家世代門第清高素雅,不尚虛華,所以才把公主嫁給你。
像這麼豪華貴重的頭巾,不適合你啊!」
駙馬羞愧難當,從此不敢再用高檔奢華的衣飾,而是把精力放在學業上。
一家治則一國治。但凡持政的皇帝意識到了這一點,哪怕沒有建功立業,也能在「守江山」上不出差錯。
皇族如此,其他人也莫不如此。
宋代吳處厚的《青箱雜記》記載,后周大臣李肪于朝代更迭后,再任宋朝的官職,并且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擔任宰相。
原因是他為人勤勞節儉,忠厚樸實,「在先朝,未嘗傾陷一人,可謂善人君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