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抉擇,往往是一個人最難受的時候。人生就是一次無法重復的選擇,一旦選錯,可能就滿盤皆輸。
穰侯魏冉
正常來說,這種關鍵戰役,選穩重的老將肯定更靠譜。但是這次,秦國剛經歷兩場大戰,部隊急需休整。此時能拿出的生力軍不多,不到韓、魏聯軍的一半,僅十萬之眾,韓、魏可是全國精銳盡出。
《戰國策》:韓、魏向率,興兵甚眾,即可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于伊闕
秦昭襄王深思熟慮之后,最后選擇了白起。基于三點原因:
第一,是自己本錢不多,正常拼怕是拼不過,需要用奇策,魏冉舉薦白起的重要原因就是熟知兵法,擅于奇謀。
第二,向壽雖然對此地地形熟悉、經驗豐富,但是作戰風格韓、魏熟悉,對方主將容易找到應對之法。
第三,白起此時名聲不大,可以麻痹敵人,讓對方輕敵!
于是,白起拜將,陳兵伊闕出口與韓、魏聯軍對峙。
伊闕地勢險要,兩山相對,中間是一塊兒狹長的地帶。伊水從兩山之間向北流過,像個門闕,因此被稱為伊闕。
伊闕這個地形,并不適合大軍展開。
伊闕形勢圖
韓魏這邊,韓國主將暴鳶和魏國主將公孫喜因為誰當主力,發生了爭執。
暴鳶對公孫喜說:「大哥,魏軍悍勇,韓軍戰斗力比較弱,給大哥打打輔助,您當主力率軍打前鋒比較合適。」
公孫喜一聽,大怒:「滾犢子,你韓軍戰力是弱了點,但你們裝備好啊,強弓勁弩,甲堅兵利。況且,我們魏國本來就是給你們幫場子,哪有我們去當主力的道理。別扯淡了,趕緊前面布陣去。「
韓人把勾心斗角帶到了戰場之上,到這個時候,都還想著保存實力。不曾想魏人不吃這一套,本來就是來幫架看戲的,還想讓我先挨打,那怎麼可能。無奈,韓軍只得屯兵在伊闕另一側山口,魏軍在韓軍身后布陣。
《戰國策》: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
韓、魏的軍事部署,被在伊闕山上巡視的白起,看的一清二楚,立馬就覺察到,韓、魏應該貌合神離。探馬回報的軍情,印證了白起的猜想。
進軍路線
針對這種情況,白起決定先打魏軍,判斷依據是:看戲心理強,戰斗意志弱。
于是,白起先以少量部隊為疑兵,擺在韓國人對面,多設戰鼓旌旗,充當主力,牽制韓軍。自己率主力,繞到韓魏軍隊后方,趁魏軍沒有防備。出其不意襲擊魏軍背后。
魏軍哪里會想到,秦國人會從背后殺出,倉促應戰。陣型都來不及調整,就遭到秦軍沖殺,瞬間亂作一團,四散奔走。混亂中,主帥公孫喜被秦人斬殺。這一下,魏國士兵,徹底無心戀戰,被秦國人趕著,往韓國軍陣逃去。
韓國軍陣緊接著被自己盟軍沖散,自相踐踏,主帥暴鳶止不住頹勢。正在此時,兩側秦軍都沖殺過來,韓軍士卒一觸即潰,頓時尸橫遍野,暴鳶最后不知所蹤。
白起與其他將領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超越時代的軍事思想。
白起和孫臏是當時少有的提出主要以殲敵有生力量,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的軍事家。孫子講,窮寇勿追;商君說,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小戰勝,逐北無過五里。這幾乎是當時所有將領的共識,你想想,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你打不垮人家。敗兵往往沒多久,又回到營地,整肅休整之后,又是一群生力軍。到下一次,反抗力量還在,這就讓之前的戰爭失去了意義。
白起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達到殲滅戰的目的。伊闕之戰,對韓、魏聯軍窮追猛打,覆軍殺將,一戰斬殺24萬人。這也讓白起,獲得了」人屠「這一駭人稱號。
《戰國策》: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
伊闕之戰,打沒了韓、魏最后的精銳,從此這倆國家徹底淪為秦國的」二鬼子「。戰后,白起又趁韓、魏喘息之際,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魏國舊都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韓、魏兩國從此門戶大開,秦國東出再無阻力。
伊闕之戰讓白起的名號,從此響徹華夏大地!傲人的戰績,絕對對得起自己貴人穰侯的賞識。然而對白起來說,舞台才剛剛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