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孝順與否直接影響到父母的晚年生活,子女的不孝帶來的是晚年的孤苦無依。
這不只是簡單的養老問題,對于步入晚年的人來說,和諧幸福的家庭、孝順的子女是一種感情寄托,是為老之所依。
百善孝為先,孝的教育古已有之,古人對孝道十分推崇,到如今,贍養父母已經是子女必須盡到的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
然而這些約束只能約束表面上的行為,法律不能約束一個人的心理,孝順也不僅僅是給錢那麼簡單。
作為父母,要對教育子女負責,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子女不孝也有父母的一部分原因。
一個人不孝順,要麼是因為與父母有隔閡,要麼是道德品質敗壞,當父母的都難辭其咎,等到子女成人再去教育已經太晚了。
對于子女不孝,當父母的也要早做準備,不能等到晚年走不動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晚年生活需要自己去詳細規劃,是否要依賴于子女,是否可以信任子女為自己養老。
兒女有這三種行為,多半不孝,父母要早做打算。
世上的利己主義者不在少數,唯利是圖的人比比皆是,一些人為了利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一些子女在不健康的成長環境中逐漸養成了這樣的性格,變得自私自利,成為了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甚至對于自己的父母都是摳摳搜搜,不愿給父母錢花,這樣的子女是不值得依靠的。
真正孝順父母的子女,在給父母花錢這件事上會毫不吝嗇,對于父母的需求也是有求必應。
其實若非生病,當父母的花不了子女多少錢,但花多少錢與肯不肯花錢是兩碼事,錢都不愿那給父母,何談孝順。
這是最現實的寫照,一些人天天在外大魚大肉,獨留父母在家吃著殘羹剩飯,自己穿得光鮮亮麗,父母的衣服卻填不滿衣柜的一個格子。
不是說當兒女要為父母花多少錢,而是舍不舍得為父母花錢,舍不舍得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當父母的若是攤上這樣吝嗇的兒女,就要早早準備自己的養老錢。
關心父母是親情使然,子女與父母有深厚的感情,自然就會時常記掛,這是無需多言的事情。
當然,這并不是一定要定期問候,而是看子女對父母的關心程度,一些子女不善言辭,但卻用行動表達著他們對父母的關心愛護。
真正對父母漠不關心的子女,是充滿著冷漠的。
出門在外,與父母仿佛是失去了聯系,即便是逢年過節也不想回家,即便回一趟家也是坐在那里玩手機、看電視,與父母的交流十分稀疏,對于父母的生活狀態更是充耳不聞,這樣的子女回家就好像是客人一樣。
更有甚者會與父母斤斤計較,一些小事也會對父母大吼大叫,只要父母做得不對便十分不悅,對父母的包容很少很少。
子女養成這樣的性格,多是父母寵溺或是不重視教育的結果,子女長大成人,當父母的再去教育已經是力不從心,唯有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晚年,不至于晚年凄涼。
子女與父母產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別是青春叛逆期的子女,不好管教也不好相處。
但就根本來說,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是不容易崩塌的,小吵小鬧不足為奇。
然而一些家庭中,因為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或是誤解,造成子女對父母的誤會,這樣的隔閡往往根深蒂固,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有的家庭中,子女與父母就像是仇人一樣,比如當父母的重男輕女,對子女不公平對待,或者子女走上了歪門邪道,對父母的勸告充耳不聞,這樣的隔閡往往難以消除,這可以說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子女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時間并不能消除這種根本上的隔閡。
一方的釋懷是不夠的,需要的是雙方都各退一步,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子女愿意贍養父母,但根本上的親情是沒辦法修補的。
這種情況下,應當與子女商討清楚養老的對策,將事情擺清楚講明白,人越老,越沒有主動權。
時光情感課堂:
晚年生活應當早做打算,家中出了不孝兒女,是為一個家庭的悲哀。
這就像是一個分水嶺,將一整個家庭分成了兩部分,晚年要多考慮自己,既然子女不可靠,就要在還能動彈的年紀,多積攢一些養老的資本。
感情上的隔閡是難以消除的,親情離散了很難再找回來,老年生活的依賴偏偏就在于親情,錢多錢少都有其生活方式。
但沒有親情的晚年一定是凄楚的,能化解與子女之間的冰山,也避免了人生最后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