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對于阿拉伯國家的戰爭意圖,以色列雖早有覺察,但它不以為然,一直陶醉在自己制造的不可戰勝的氣氛之中,確信阿拉伯國家不敢貿然對其發動進攻。
對戰爭前夕,埃、敘軍隊的演習和調動,以色列情報部門和軍事指揮機構均判定為「防御性行動」。
直至戰爭爆發的當天,以軍依然戒備松懈、許多官兵在家里或教堂里參加贖罪日的宗教儀式。留在前線陣地上的士兵有的在祈禱,有的洗澡洗衣和搞娛樂活動。
1973年10月6日下午開羅時間2時,埃及蛙人在前一天夜間埋在運河東岸以色列防御工事沙壘中的兩個炸藥包爆炸。隨后,埃敘軍隊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打響。
此時,以軍才如夢初醒,倉皇應戰。
在西線,埃及投入了 10 個師、20 個旅、32.5 萬人的兵力。埃軍首先集中2000門火炮猛烈轟擊運河東岸以軍「巴列夫防線」的前沿工事和后方目標,同時出動200架飛機轟炸以軍西奈前線指揮部、兵營、機場和通訊樞紐。
埃及海軍在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控制了蒂朗海峽和曼德海峽,封鎖了亞喀巴灣和紅海出。在運河西岸,埃及還使用了幾種型號的薩姆飛彈和多種口徑的高炮組成了嚴密的防空體系,阻止以色列空軍轟炸渡河部隊。
在陸、空炮火的掩護下,8000余人組成的突擊隊,乘橡皮舟和兩棲裝甲車強渡運河,潛水員破壞了以軍設在水下的輸油管道,使其不能在河面制造火障。
突擊隊登上運河東岸的沙堤后,擴大突破口,掩護后續部隊架橋渡河。戰斗打響后24小時,埃軍一舉突破了「巴列夫防線」,攻占了以軍15個據點。至9日,登上運河東岸的埃軍有6個師,控制了10-15公里的地區。面對埃軍的強大攻勢,以軍一面組織前沿兵力頑抗,一面緊急調兵增援,企圖奪回前沿陣地,但未能奏效。
埃軍擊退了以軍裝甲部隊三次大規模反撲,全殲以軍第190裝甲旅,旅長被俘。
在北線,敘利亞部署了3個機械化步兵師、2個裝甲師、1000多輛坦克。
約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向敘利亞前線派遣了陸軍3個師、4個旅、空軍4個中隊,兵力約5.6萬人。
另有在敘黎邊境集結的巴勒斯坦武裝力量1萬人。6日下午2時,敘軍地面部隊在100架飛機和20個地空飛彈營的配合下,分3路向戈蘭高地以軍陣地發起進攻,開辟了第二戰場,使以色列處于西、北兩線首尾不能兼顧的被動狀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