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品質,那就是知人善用。秦始皇用王翦、李斯統一了六國;漢高祖劉邦用張良、蕭何、韓信打敗了項羽;明太祖朱元璋用徐達、常遇春等人驅除韃虜恢復了中華、建立了大明王朝。有這麼一個開國皇帝,他運氣非常好,人稱位面之子。因為自己過于優秀,以至于后世之人對于那些輔佐他的功臣都知之甚少。
這個位面之子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說到劉秀大家想到的都是他的運氣,實際上他的成功除了運氣之外,還跟他知人善任的品質有著很大的關聯。如同唐太宗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劉秀同樣也有著云台二十八將。
在云台二十八將當中,鄧禹居首位。在東漢中興功臣中,鄧禹的戰功并不算首屈一指,劉秀之所以尊他為功臣之首,不僅看重其能文能武的才干,更看重他的品德和忠誠。
在劉秀最艱難的時候很多人都舍他而去,但是鄧禹卻是選擇在這個時候來追隨他。當時的劉秀因為以少勝多贏下了昆陽之戰中,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劉秀的勝利引起了綠林軍內部一些將領的猜忌,他的哥哥劉縯因此在內訌中被殺,劉秀本人也危在旦夕。為了擺脫危局,劉秀帶著少數隨從,離開洛陽去河北發展。
當時河北也是群雄逐鹿,前途難測。在這種艱難的時刻,曾經那些與劉秀稱兄道弟的人紛紛選擇了離開。當時還是隱居狀態的鄧禹,一聽到劉秀赴河北的消息,二話不說,立即渡過黃河,北上追趕劉秀。因為要趕路,所以還拄著一根拐杖。一路上歷盡艱辛,終于在鄴城趕上了劉秀。
再次見面時,正是隆冬時節,天空中下著雪。經過了長途跋涉、翻越了層層積雪的鄧禹此時鞋都爛了,腳也磨破了。劉秀看到了老同學不遠千里的來投奔自己,既高興又感動,當即說要給鄧禹封官。鄧禹當即回答道:「不,當官非我所愿。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您日后能威震海內,一統天下,成為一代明君。
而我鄧禹能夠在您身邊為您所用,以開國功臣名留青史,就心滿意足了」。
創業之初的條件是最艱苦的,有一次劉秀等人剛躲避了敵人追擊,又遇上狂風暴雨。幾番搜尋后,劉秀等人才跑到一間空房子里躲雨,鄧禹忙著點柴生火,才使劉秀得以就著火爐烘烤衣服。
後來,劉秀幾經苦戰,終于在河北廣阿奪取了一個立腳點。夜里劉秀想起了這一路的艱辛,不禁感慨奪取一個城池都這麼難,何時才能統一天下?
創業的艱難讓劉秀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對于前途不免產生了畏難情緒,便跟身邊的鄧禹感嘆道:「天下郡國這麼多,我現在好不容易才得到一座城,你以前還說平定天下不足慮,這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大業呀」。鄧禹鼓勵開導說:「當今天下紛亂,百姓渴望明君就像兒子思慕慈母一樣,古來成就大事的人,主要在于對百姓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一時勢力的大小」。
經過了鄧禹的一番勸說后,劉秀對于未來才重拾了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君臣二人相互扶持,終于統一了天下。這一路上的共同打拼的經歷,讓劉秀對于自己的這個老同學的人品、才干都非常贊賞。等到劉秀登基稱帝后,就馬上任命鄧禹為大司徒。大司徒是三公之一,劉秀對三公的人選特別重視。鄧禹不負重托,不僅幫助劉秀運籌帷幄,而且能文能武,出將入相,協助劉秀在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了建武十三年,劉秀統一了全國。功臣增加封邑,鄧禹定封高密侯,領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在功臣之中封邑最多。光武因鄧禹功高,另封禹弟寬為明親侯。東漢統一戰爭期間,功臣們以將軍的身份各領軍隊,屯駐于京師洛陽。戰爭結束后,光武希望盡快解除功臣的將軍頭銜,從而剝奪他們的領兵權,以免皇權受到威脅。鄧禹與另一名南陽功臣、左將軍賈復,很快就明白了光武的意圖,率先辭掉將軍之職,迫使其他功臣也相繼辭職,光武得以順利實現削奪功臣兵權的目的。
正是因為鄧禹的忠心、才干以及懂眼色,讓劉秀對他更加信任,所以即便是其他功臣都退居二線的時候,鄧禹都還能時常參與軍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