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十月革命后日本是威脅蘇聯遠東安全最危險的敵人。
蘇日利益沖突主要集中在中國東北。在東北地區中、蘇、日形成了三角關系,日蘇之間的矛盾斗爭和互相牽制有利于東北地區的穩定。但中東路事件、特別是在東北發生的中蘇邊境戰爭打破了力量平衡,給了日本從中漁利的機會。
從19世紀末開始中國東北成為俄國和日本爭奪的對象。
俄國在1904一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輸給了日本,1905年9月5日日俄簽訂《樸茨茅斯條約》,據約,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土地、水面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之間的鐵路,及其一切支線連同附屬一切權利和特權概行讓與日本。
同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迫使清政府接受《樸茨茅斯條約》的上述規定,從此日本攫取了沙皇俄國在南滿的一切侵華特權,沙俄退踞北滿,日俄在東北形成分踞南北滿的局面。
日本還依據《樸茨茅斯條約》「附約」,援俄國之例在南滿鐵路設立護路軍(守備兵),其人數「一公里不過15名之數,由此數內,日俄兩國軍司令官可因時酌減,以至少足用為率」。
根據「附約」,日本護路軍以遼陽、鐵嶺、公主嶺等處為據點在長春(不含)以南的鐵路線上作永駐之計,形成了一支兇悍的侵華先遣軍。
這支部隊逐步擴大,連同日本駐旅順口的部隊就發展成日本的關東軍。至九一八事變前后,其人數已達87122名。
十月革命后原俄國護路軍被驅除,關東軍便成為盤踞南滿的唯一外國駐華侵略軍。
但《中蘇協定》和《奉俄協定》簽訂后,蘇聯主導了對中東鐵路的管理權,在北滿鐵路沿線發展商貿企業,并派入大批以鐵路員工為主的工作人員;沈陽、哈爾濱等處設有蘇聯總領館和領事館,蘇聯在北滿仍然保有巨大的政治、經濟勢力。
盡管東北當局與蘇聯關系緊張,但日本始終被蘇聯視為其遠東地區最嚴重的威脅,蘇聯勢力在東北的存在,對日本具有重大牽制作用。
但中東路事件、特別是中蘇邊境戰爭發生之后,無論是南京政府,還是東北當局與蘇聯都處于敵對狀態,這樣日本在南滿的勢力便失去了原來蘇聯的制衡,東北處于更加惡劣的國際環境。
張學良在強行收復中東鐵路時戰戰兢兢,生怕在對蘇關系上失去轉圜機會,讓日本坐收漁利。但由于在戰略決策上的錯誤,其結果恰恰讓日本在東北獨自做大,敢于加緊制造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本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導致日本階級矛盾激化,日本軍國主義陷入空前困境,各派政治勢力開始為日本尋找出路。日本陸軍少壯派軍官集團極力主張實行日本既定侵華政策一「滿蒙分離政策」,以挽救日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