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寬寬是我理想中的模樣。
很早之前,就翻到寬寬的《36歲,人生半熟》,但直到最近,才有空靜下心好好讀它。
《36歲,人生半熟》這本書很打動人,除了語言的質感和情緒外,內核就在真實感。
36歲的寬寬,沒有人到中年的矯揉造作,也并未自詡通透豁達。
她筆下的人生故事,讓我相信,只要自己做主角,沿著心靈向前走,就足夠寫出好戲。
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說逃離北上廣。仿佛只要離開焦慮的環境,就萬事大吉了。
可真正逃到曾經夢想的地方,才發現閑下來的日子,并不全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有另一種生活節奏需要去適應,由此才能躲過周期性厭倦和質疑。
人心就是這樣,起起伏伏,凡有不適便歸于外界,似乎就沒有消停的那一刻。
寬寬首先面對的,就是要放慢生活節奏。
她一邊親歷生活,也一邊打量著周遭的世界。
并不是所有人都過著優哉游哉的小資生活,同樣有人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過著艱辛、樸素卻實在。
路邊的小攤夫婦,不是賣了房實現財富自由,他們生活本身就是慢且實際,卻煮出平凡的滋味。
在忙完活兒之后,有人用手機小聲放音樂在路邊獨自跳廣場舞;男人在中午會示意買家小點聲,一臉溫柔地指著身后高高的木盒子,那里面是他的女人在睡午覺。
你可以說他們同樣辛苦,但你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也很幸福。
寬寬來到大理后,還遇到一件糟心事,那就是她的房子少賣了兩百萬。
那時,她也曾在心里不停換算,如果多了兩百萬,孩子的教育基金有了,或者自己拿著這些錢再置辦幾套房產用作民宿,又或可以用來環游世界。
然而,木已成舟,與其悔恨,不如接受。
正如寬寬在書中寫到的:「談不上悔恨、遺憾、焦慮,這些都沒有,只是意難平。」
等到她再去詢問身邊人,是否獲得了快樂,然而事實上,他們的生活或心情,并沒有被外在的物質改變。
年紀越大,就越懂得,真正豐盈的生活,永遠依賴一顆熱氣騰騰的心。
而它,永遠是免費的。
在大理生活的那段日子,寬寬想明白了許多。
細數自身已有的財富,才知道自己真正擁有多少。
最重要的,想擁有的事物,都不必花太多錢。
太多時候,不需要為了滿足這具身體的需要,而把身體變成欲望的奴隸。
智慧與通達的境界,清風與明月,以及欣賞清風明月的心境。這些,在身體溫飽之上,不必花太多錢。
我們所賺取的,除了支撐想要的生活,還余出許多。
吃得足夠簡單樸素,凡昂貴與難得之食材,儲存起來麻煩,做起來更是需要多重工序,因此基本都不愛。白菜、豆腐、小米粥,自有簡單的滋味。
前幾年和母親一起去麗江,才發現那兒的人多喜歡穿棉麻制的衣服,雪紡等面料很少見。
寬寬在書里說道,以至于再也不用日日打起精神去某個大機構上班,于是,就不需要為上班置出許多撐場面的衣服,棉麻衣裙,運動衫褲,足夠。
少不更事時,總以為錢能買到一切。
年歲漸長,才懂得真正難得的,是一顆感受快樂和品味生活的心。
有這樣一個悖論:唯有翻越一座山,才知道山那邊有什麼。可人的心永遠是想去山那邊看一眼,并非為了明白,也并非為了征服,有時候僅僅是為了看一眼,僅此而已。
這也是很多人擁有了一切反而不知道如何支配,站在高處反而發現自己壓根不勝寒。
到了一定年紀,就該明白:人生就是一個容器,一邊得到,一邊失去,再得到一些,然而里面裝過的東西,從未真正屬于我們。
我們要面對的,是天涼地荒,獨獨而立。
我們要做的,是做好這只「容器」,最要緊的是,自我要小,心量要大。
人在旅途,最新鮮的事情除了風景,還有一起欣賞風景的人。
在途中,寬寬遇到一位六十歲的騎行旅友,他從河北出發,騎行三個月抵達拉薩。
他不愿在家享清福,出來遭罪不說,還危險。他說:「在家待著,越待越怕死。南來北去地騎著,忙著活。」
想到前幾日,網上經常宣傳「離家出走、拋夫棄子」的阿姨蘇敏,實際上還有很多逃離的中年人,半輩子為家庭奔波,這一次,終于為自己而活。
中年人的成熟,一半是懂得,一半是放下。
走過半生,終于看清許多人生真相。
最關鍵的是,我們不必用它們去約束自己,而是讓我們學會放下。
作為一個中年女人,寬寬窺探到世事的奧秘,她的通透,真正就在于她跳出生活的圈套,活成了一位平和的旁觀者。
旁觀自己的生活,重新打量這個世界。
這大概就是一位中年女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