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時期到武帝之間的三千年歷史,道盡了中國人的做事之術。
今天精選《史記》中的10大名言警句,細細領悟后,放大人生格局,提升人生境界。【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
釋義: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講得頭頭是道;能對一件事講得十分透徹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這件事。
解析:理論和實踐有時是脫節的,比如趙括紙上談兵,帶兵打仗卻大敗。一位成績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別人教好;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寫作理論,一位理論豐富的批評家不一定寫出好作品。
所以,在做事情時,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擅長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謂:「一事精致,足以動人。」
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釋義: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在乎小的過錯。
解析:鴻門宴上,眾人欲助劉邦逃走時,劉邦顧慮到沒有向項羽行辭別的禮,樊噲就對劉邦說了這句話。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為主,過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細枝末節,不能成就最終的大業。
兵家常說:做大事,不必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雙眼,亂了方向。一時的犧牲,一處的放棄,并不是全盤皆輸,而是贏來最終成功的可能。
3、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釋義:開始時出一點差錯,最后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欲成大事,須做事嚴謹,注重細節,總滿足于「差不多」,最后就會「差很多」。
這句話跟前面的「大行不顧細謹」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補充。如曾國藩所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事情的時候,要有大的方向和目標,但從小的地方做起,注意細節,但不能聚焦于細節。
只要方向正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不必苛求。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4、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釋義: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無論是君王還是霸主,一旦功成名就往往會向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開刀, 因為這些人已成為他們的心頭之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