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己...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曾看過這樣一張照片。
石塑的雕像,上半身已經顯露人形,下半身依然是水泥。
一個人正左手持錘,右手持鑿,不斷捶打下半身,想要錘擊出下半身的人形。
其實,這就像是一個人錘煉自己的過程。
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必定要經過艱難困苦的錘煉。
利劍千錘成器,精鐵百煉成鋼。
狠狠敲打,細細雕琢,唯有這樣,方能百折不撓,堅強不屈。
錘煉自己,是由表及里的剖析,也是由內而外的蛻變。
錘煉性格,外圓內方。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固執己見,棱角分明,不懂得變通和妥協,常常是碰壁也不回頭。
另一種人卻習慣迎合與妥協,很少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初次接觸覺得很親切,久了卻覺得心生疑慮。
前一種人太方,不懂得轉換思想去看事情的更多面;后一種太圓,只有圓滑和妥協,沒有行為底線。
而做人的智慧,是既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圓,外圓內方,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性格。
恰如《菜根潭》中說:「操存有真宰,應用有圓機。」
每個人的心中都要有堅定的原則,不要隨風倒;而在實踐的時候,又要學會圓融,靈活處理。
相傳紀曉嵐和乾隆之間,有這樣一個小趣事。
乾隆知道紀曉嵐心有定國安邦的大志,矢志不渝,又忠肝義膽。
有一天,紀曉嵐陪乾隆在野外散步,乾隆想試探一下紀曉嵐,是否如平時說的那樣忠肝義膽,矢志不渝。
便問紀曉嵐何為‘忠’,紀曉嵐不假思索地回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
隨即,乾隆以君王的身份讓他盡忠,想看他如何回應。沒想到紀曉嵐先是一愣,接著真的走了。
沒一會,紀曉嵐又回來了,說要替屈原問一個問題。
「臣剛才去跳河自盡,以表忠心,不料卻被屈原攔住了,他說,那時是因為楚懷王昏庸無能,所以才不得不跳。
聽聞現在是開明盛世,讓臣回來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是,臣再去不遲。」
乾隆聽后,龍心大悅,連連稱贊紀曉嵐天資聰慧,懂得變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