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馬牛。」
當我們很老的時候,兒女長大了,也沒有管孫輩的義務。因而,放手就是最好的愛。事實上,什麼都不做,家庭能夠「無為而治」,但是家里有一個無德的老人,做的事情越多,越會適得其反。如果老一輩的人,把家庭的福氣透支了,那麼兒孫就很難得到福報了。人老了,家庭還在延續,我們不要有以下 幾種行為,萬一有了,要馬上改過。
01奢侈生活,敗財。
司馬光寫下《訓儉示康》,教育兒子司馬康:「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文中還舉了個例子。李沆做宰相,住在封丘門內,門口只能容下一匹馬轉身,非常狹隘。很多人勸說他,換個大地方住,但是他笑著說:「鳥有鳥巢,就開心了,為什麼我們要華麗的房間呢?」
又說:「住房,遲早是子孫的,大廳作為宰相辦事的地方,確實狹窄,但是作為子孫祭祀的地方,就足夠寬了。」
祖輩有錢了,就讓晚輩狠狠花錢,或者隨便買什麼,祖輩都會代勞。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
可悲的是,祖先前腳一走,晚輩后腳就把家財敗光了。更可怕的是,老人到了臨終前,生活奢靡,把家財散盡,不僅沒有讓自己享福,也沒有留下勤儉節約的家風。十九世紀的作家大仲馬,得到了很多的稿費,還修建了城堡一樣的家園。大仲馬很喜歡美食,總是邀請狐朋狗友一起聚會,品嘗自己做的美食。在贊美聲中,家庭變得負債累累,不得已把城堡賣掉了。
在大仲馬的影響下,兒子小仲馬也喜歡美食,還會炫耀自己做的美食。
《美食的歡樂》中有這樣一句話:「從這道沙拉來看,他并沒有繼承父親的烹飪才華。」
把奢靡的生活方式繼承下來,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悲哀?雖然美食很可口,但是要把握尺度。粗茶淡飯,最能滋養人,關鍵是不花多少錢。把奢侈的生活和簡樸的生活作為對比,我們就會明白,要如何去做了。錢多了,花不完,沒有關系,可以捐給窮苦的人,也可以給子孫作為創業的資本,千萬不能盲目擴大消費。
02做人偏心,敗情。人老了,把家庭財產慢慢分配給兒孫,這是人之常情。
畢竟,老人精神狀態不好,對新興事物不了解,理財的辦法就老套了。還可能忘記存折的密碼,丟掉重要信息。可是如何分配財產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老人,習慣性居高臨下,就是自己決定,如何分配財產,不管兒孫是否同意。老人偏心,會導致兄弟姐妹爭執不休,甚至反目成仇。兒孫,在財富面前也是有私心的,會希望自己多得一些。西晉時,開國功臣石苞,有好幾個兒子,住在青州。石崇是第六個兒子,從小就很聰明。石苞很老的時候,把幾個兒子喊過來,把財產分成幾份,唯獨石崇一分錢都沒有得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