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赫胥黎說過:「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定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會在苦難里沉淪,而是把苦難當作墊腳石,認清自己,修煉自己,成就自己。
一個人在得到福報之前,要熬過三種苦,才能完成生命的蛻變。
人狂有禍,天狂有雨。
狂妄的人,人見人恨,成為眾矢之的,注定要陷入困頓。
戰國時期的李信,天賦過人,能征善戰,功勛赫赫。秦王讓他帶領七十萬人消滅楚國,他不以為然說,區區楚國,二十萬人足矣。
誰都知道,楚國是秦國之外最強大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繁盛,易守難攻。
最后,李信在魯台山遭遇埋伏,大敗而歸。
秦王大怒,責其狂妄,奪去他的官職和爵位。李信非常慚愧,從此放下跋扈自大的態度,一心一意研究兵書戰策,秣馬厲兵,提升戰備。
後來,他領兵出征,平定齊國,成為一代名將。
年輕的時候,難免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等跌了跟頭,嘗過苦頭,就會幡然醒悟,懂得謙卑含容,低調做人的道理。
熬過狂妄之苦,人會變得更內斂,更厚重,更成熟。
作家劉同說:「孤獨不是失敗, 它是自己與自己相處與對話最好的時光。 愿你比別人更不怕一個人獨處, 愿日后談起時你會被自己感動。」
所有生命的燦爛,都需要和孤獨簽訂一個體面的協議。
一個人承受不了孤獨,置身于眾聲喧嘩之中,只會更加空虛。而在孤獨中沉淀,在寂靜中深耕,才能成就自己。
莫言和余華曾在北師大作家班學習,兩人同住一間宿舍,感情深厚。
因為名氣太大,兩人經常受到各種邀請,外出參加一些聚會和活動。美酒佳人,鮮花掌聲,紙醉金迷,樂不思蜀。
可是時間一長,他們發現自己忙于應對各種社交場合,而專業能力一點沒有提升,甚至寫作的思路也在觥籌交錯中消耗殆盡。
此后,兩人拒絕一切社交,全身心在宿舍里讀書和寫作,閑暇時就交流寫作思路和文學觀點。
幾年后,他們都發表了新作品,抵達了嶄新的文學高度。
淺薄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厲害的人,用獨處成就自己。
熬過孤獨的苦,才能迎來人生的美好。
有一句話說:「不怕別人辜負,就怕你自己耽誤。世界上最悲傷的事,是既被別人辜負,又被自己耽誤。」
每個人都可能被辜負,被朋友,被家人,被同事,被上級。
但我們要學會接納生命的遺憾,放下內心的糾結,這樣才能卸下包袱,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民國才女張幼儀,曾在家人的主持下,和詩人徐志摩結婚,并生育子女。後來徐志摩移情別戀,狂追大家閨秀林徽因。
為了求得新歡,徐志摩要求和張幼儀失婚,拋下重病的她和孩子不管不顧,還寫詩說: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張幼儀熬過了被辜負的痛苦,挺過了這段人生低谷。然后主動去德國留學,用知識深造自己,努力自強,最后成為首屈一指的女銀行家。
熬過被辜負之苦,才能看透人心,理解人性,從而在波譎云詭的人世間屹立不倒。
作家林清玄說:「關鍵是覺悟,人生的快樂痛苦都是覺悟。」
對于苦難,在弱者看來,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強者看來,不過是生命的歷練,是上天給予的考驗。
熬過這三種苦,福報自然向你奔赴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