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己,晚唐時期著名的詩僧,與皎然、貫休、尚顏齊名,傳世作品為四僧之首。
談起齊己的出家經歷,還有一件有趣的事。
少年時期的齊己姓胡,名得生,為湖南長沙人。因為家里窮,所以冒得學上,只能給地主家放牛。
然后,他一邊放牛,一邊用樹枝在牛背上寫詩,一邊寫詩,一邊放牛。
有一天,附近同慶寺里的和尚們路過,偶然間讀到了齊己作的詩句,一下就被驚艷到了。
在唐朝,幾乎每個人都愛讀詩,這也是唐詩繁榮的主要原因。
所以同慶寺的和尚斷言,此子將來必成大器,于是百般拉攏,最終說服齊己出家,做了一個小沙彌,拜荊南宗教領袖仰山大師慧寂門下。

唐朝的和尚,其實是很富有的,尤其是名僧,德高望重,備受貴族推崇。
這也是「窮小子」齊己愿意出家的原因。
作為寺廟里重點培養的「苗子」,齊己剃度出家后,飽讀經書,醉心于詩詞,成年后開始游歷四方。
他有一首詩,題為《早梅》,因向詩人鄭谷請教,改了一個字,成為了千古名作。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其中那句「昨夜一枝開」,原句為「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完這首詩后,笑著說,「數枝爭相開放,就不算早梅了,不如用一枝更為貼切」,齊己聽完后佩服不已,從此以后便尊鄭谷為師。
「一字為師」的典故,也就是這麼來的。

其實齊己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他生在唐朝,又經歷了五代中的三個朝代,在游歷過程中,他遍訪名山,登岳陽,望洞庭,過長安,在終南山、華山都留下過詩篇。
這也是他為何下筆有神的原因,因為他的見聞太多,身在佛家,更注重參禪悟道,游歷歸來便成了一代名僧。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齊己雖皈依佛門,但詩作卻不拘一格,鐘情吟詠,詩風古雅,格調清和,他的《登祝融峰》一首,詞句渾厚,澎湃激昂:
猿鳥共不到,我來身欲浮。四邊空碧落,絕頂正清秋。
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
這首詩,後來被贊譽:南岳諸作,此空其群。可見齊己的筆力。

晚年以后,齊己開始隱世,門下弟子眾多,76歲齊己圓寂,在古代算是長壽,亦是一位得道高僧。
他有一首詩,是圓寂前寫給門下弟子的,短短幾句,就將紅塵看破,道出人生所求,這不是凡人能領悟到的。
這首詩題為《自遣》:
了然知是夢,既覺更何求。
死入孤峰去,灰飛一燼休。
云無空碧在,天靜月華流。
免有諸徒弟,時來吊石頭。
釋義:
現在我徹底明白了,人生只是一場夢,夢醒了,還有什麼可索求的呢!我死后,會埋進峰巒疊翠的山中,一把火化為灰燼,之后隨風而去。
天空中沒有了云朵,才會見到碧藍,寰宇寂靜下來,月光才會如水傾瀉,各位弟子們,等我圓寂以后,不要來拜一個石碑了,那只是一個空名。
這一世,我已經活得清楚了,沒有遺憾。

高僧就是高僧,短短幾句就充滿了無邊的禪意,想我世人,憂患實多,最終還是空落一場。浮名與富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活得坦然、活得瀟灑,才不枉人間走一遭。
而讀詩,恰恰能讓我們靜下來,放慢在城市中奔波的腳步,可以用心地欣賞身邊的風景。
人生走得太快,就會丟掉過往,而我們明知道,人的終點是死亡,為何還走得那麼著急呢!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無論你是圣賢還是帝王,但生命的溫度和厚度,則是無止境的,只看你在追求什麼。
這就是詩僧齊己在詩中,想要告訴我們的。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