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一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遠之。」
一個人想好越混越好,就要跟對人,做對事,走對路,遇到爛人爛事,就收起自己的善良。
善良過度,就是荒廢了自己的責任田,卻種好了別人的地。可惡的是,得了好處的人,還不懂得感恩。
生活中,遇到以下五種「忙」,你再善良,也不要幫,真的是出力不討好。
戰國時期,秦軍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指揮有度,英勇抗擊,秦軍難以取勝。
如何打敗趙軍?秦國的大臣們,心生一計——讓廉頗下臺,讓趙王的兒子趙括取而代之。
很快,趙國到處都是謠言「秦軍最怕趙括將軍」。
趙括平時喜歡吹牛,紙上談兵,似乎比任何人都高明。趙王認為,謠言是有道理的,經過一番思考,讓廉頗讓位,趙括接位。
在長平這個地方,兩軍對壘,趙括一邊讀兵書,一邊調整佈局,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導致四十多萬大軍,全部被滅。
逞強逞能的錯誤,並不少見。你不能當「趙括」,要堅持謙卑做人,要懂得量力而行。
古人雲:「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辦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答應去做。你當仁不讓的勇氣,其實是「害人害己」的開始。
做生意的時候,你答應幫忙,又做不到,就失去了信用;你幫朋友做事,因為效果不佳,反而被朋友奚落,友情也弄丟了......任何善事,都要言而有信,別隨口答應,避免趕鴨子上架。
有朋友在偷盜,你要是幫忙的話,那麼你就是同夥,朋友的錯誤,你要承擔一半。換個角度看,那些被盜的人,成為了受害者,他們會活得很痛苦。
兩口子鬧失婚,你幫助其中一個人說好話,還慫恿他失婚。萬一他們的婚姻失敗了,是不是傷害了家庭?他們的孩子,就變成了單親家庭的孩子,結局不會太好。
在路上,遇到老人訛詐年輕人,你不明就裡,認為老人吃虧了。你的行為,會讓周圍的人,吐口水。
善良給錯了人,比拒絕幫忙更可怕。
任何事情,要清楚來龍去脈,要遵守道德法律。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因為人與人的感情、慣性思維,帶來了負面的能量。
多年前,有同學問我,到底是當公務員好,還是去企業好?
同學考上了公務員,也被某大型企業看中了,留了一個中層管理的位置給他。
我想,年輕人應該闖一闖,別活得太安逸了,企業應該比較適合;但是企業不夠穩定,萬一效益不好,工資獎金都會減少,也有失業的可能。
前思後想一番,我才明白,同學的決定,我愛莫能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