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生而為人,我們都需要社交,在人群中尋找慰藉和價值。
最頂級的社交,不是低聲下氣去迎合別人,也不是頤指氣使去壓抑對方,而是彼此尊重,相處舒服。
張嘉佳在《云中的小賣部》說:「人和人之間舒服的關系,是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與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這段關系才能彼此成全,行穩致遠。
真正的感情,是兩個心靈的共鳴和主動靠近,不需要某一方去將就和迎合。
依靠將就才能得到的關系,注定不是屬于你的緣分。你努力將就的結局,一定是精疲力盡之后的黯然退場。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一個故事。
蛤蟆先生害怕朋友離開他,每天都想方設法討好朋友。為了讓朋友喜歡自己,他扮演小丑的角色,說著滑稽的話,做著自己并不喜歡的搞笑的事。
最后,他非但沒有得到朋友的喜歡,還受到朋友的鄙視和嫌棄。他為此非常煩悶,郁郁寡歡,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
他對醫生說,我竭盡全力談好朋友,可這樣的關系讓我好累。
醫生說,如果一個人讓你費盡精力才能把他留下,那他注定不是你該有的緣分。
沒有誰是低人一等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必委屈自己去取悅別人。堂堂正正,做好自己,不要去將就別人。
《韓非子·喻老》中有云:千丈之堤,潰于蟻穴;百尺之室,焚于突隙。
有時候,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都能讓一段關系漸行漸遠。
與人相處,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親而有間,熟不逾矩,這樣一段關系才能走得長遠。
作家錢鍾書和畫家黃永玉是一對十分親密的好友。
兩家距離不到200米,但他們從不貿然打擾對方。錢鍾書知道黃永玉喜歡早上畫畫,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于是讓全家人輕言細語,不影響對方。黃永玉了解錢鍾書有夜晚寫作的習慣,就閉門謝客,早早休息。
每次他們想要拜訪對方的時候,都要提前打電話,再將書信或禮物送到門口。確定對方有空閑,才會登門。
因為彼此尊重,交往有度,他們才把「最和諧的關系」相伴一生。
文學家梭羅說:「我們的生活太擁擠,相互干擾,彼此牽扯到一起,因此我認為,我們之間太缺乏相互尊重了。
」
保持邊界感,既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也是一個人應有的修養。
看過這樣一段文字:
「花開花落終有時,順其自然果在枝。花開必是有緣,珍惜美好;花落必是隨緣,融入年華;果孰必是機緣,緣在歲月。
」
一切皆有定數,隨緣方可自安。
放下對別人的期待,不強求,不執著,不牽絆,聚散隨緣,才不會自尋煩惱。
張愛玲和炎櫻曾是一對好朋友,兩人在上海時相親相愛,無話無談,交往密切。
後來,張愛玲定居美國,炎櫻去到日本。雖然大洋阻隔,卻始終書信不斷。不過,敏感的張愛玲發現,炎櫻已從當初單純的女文人,變成一個世故自私的人。 她從炎櫻給自己的書信中,看出對方自以為是的語言和趾高氣揚的炫耀。
于是,她果斷結束了和炎櫻的關系,從此一別兩寬,再無掛念。
人生路上,熙熙攘攘。會有人走進你的生命,也會有人走出你的生活。不要太執著,一切隨緣就好。
相處不舒服的人,說明你們的關系到頭了,該離開了。天涯路遠,各自安好,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成全。
最舒服的關系,不必委屈自己,不要討好別人,做好自己,互相尊重,聚散離合,一切隨緣。
別人要來,你歡迎。別人要走,你攔不住。
經營好自己,善待相處舒服的人,他們的出現,是對你生命最好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