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皇太極掃清即位以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后,他認為大舉攻明的時機已然到來,于是棄汗稱帝,改大金為大清。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在致崇禎皇帝的信中寫道:
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豈有帝之裔常為帝,王之裔常為王哉?
這些舉措,無疑在表明他正式向明朝公開挑戰,誓要與大明帝國一決雌雄。此時,皇太極已將入關奪取明朝天下的戰略總方針提到日程之上。
皇太極 劇照
皇太極從以往清軍幾次入關的經驗教訓中深深感到,若要奪取中原,則必須先奪山海關,若想奪取山海關,又必須先奪錦州。
否則清軍孤軍深入關內,兵餉難以為繼,進退失據,必遭失敗,因此皇太極將錦州視為與明軍大決戰的地方。
而錦州作為明軍在關外整個防御體系中的一個戰略重鎮,擔負著保衛山海關、拱衛京師的重任,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可以說錦州的得失事關明王朝的存亡。
所以每當關內農民起義軍受挫轉入低潮時,明朝政府就會即刻遣派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洪承疇任薊遼總督,令他調兵籌餉,增援關外。
同時,明朝政府也想迫切解決遼東事務,因此也想在此一舉打敗清軍,轉守為攻,以此鞏固明朝搖搖欲墜的統治。
正如明山西道御史米壽圖說「關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決于一戰。」《明清史料》
雙方如此籌劃,錦州此時已成為明清雙方的必爭之地,松錦之戰的爆發迫在眉睫。
這場明、清之間的軍事大決戰——松錦之戰,從崇禎十二年二月開始,一直持續至崇禎十五年四月結束。
而這場松錦之戰則是皇太極先發起的,他于崇禎十二年到崇禎十四年接連派兵進攻錦州,但皆因「防守甚牢」,多次強攻之下都未能得逞。
清軍先鋒迫城者,多致折傷《沈陽狀啟》
鑒于清軍多次失利的情況,一些投降滿清的漢人官員建議不要攻堅,而是采取圍困的辦法。皇太極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一方面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修整義州城,并駐扎屯田,作為圍困錦州的長久之計。
另一方面則通過不斷派清軍更番圍錦州,使錦州百姓不能耕作,以此破壞明軍的生產自給。從此錦州被圍,困守待援。
明錦州守將祖大壽面對錦州被圍的情況,立即派人向朝廷求援,同時根據自己對清軍作戰的經驗和當時錦州前線的戰況,希望援軍逼以車營,毋輕戰。
崇禎皇帝在獲悉錦州告急后,便命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八總兵及其余將領200多員,步騎13萬火速馳援錦州,洪承疇率軍駐扎寧遠,不敢冒進。
此時,明朝統治階級內部對于如何解錦州之圍,則存在著兩種意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