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沒有什麼天子,爭奪統治權的人多了,也就慢慢產生了天子。可是,最開始的王位完全是強食弱肉的自然法則的產物,理論上是人人都可以覬覦的,人人都是有機會的。這就導致王權的防御成本太高,誰都是理所當然的競爭者,防不勝防呀。
生命總會自己尋找出口的,充滿智慧的古人是不會坐以待斃的。為了給王權上一道安全可靠的保護色,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殫精竭慮地想辦法。
統治權最原始的保護是實力,誰不服我我就揍服誰,這種方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統治者必須永遠最能打,否則遲早會被長江后浪推前浪,被下面更能打的人干掉。而且,這種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斗爭,誰覺得自己行,就可以去試一試。所以,這種保護方式不可靠。
後來,人們又在道德情感上想辦法了,領導者必須是眾望所歸才行,這也便是著名的禪讓制時代。要想當領袖,你就必須讓更多的人認可你、接受你。這種方式的弊端就在于這種缺乏實力保障的「民主」在人性私欲的刺激下,很難長久地傳承下去。大禹之后,不就是開啟了「家天下」的模式了嗎?
直到周禮問世,對于天子皇權的保護才開始趨于穩定。因為周禮是從秩序、禮儀方面去規范、固化人們的思想和文化。講白了就是定規矩。天子是上天之子,凡夫俗子是不能隨便有想法的。這種神乎其神的解釋對天下百姓有用嗎?相當有用,因為在科技不很發達的時代,人們的認知能力是相當有限的,而對于未知事物,大多數人都會習慣性地保持敬畏。
但周禮畢竟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禮儀、一種文化自覺的基因,就跟我們現在的公德一樣,違背公德和違反法律依然是兩個概念。也就是說,周禮很長時間內并沒有上升到法理的層面。比如戰國時代,禮崩樂壞了,周禮那一套就不好使了。
真正把「君權神授」這個概念上升到了法理層面的正是董仲舒為漢武帝提供的「天人三策」,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硬性規定。誰當皇帝,要看「天命」和「天意」,凡人在一邊靜靜地看著就行,你們沒有發言權,也沒有參與權。
那麼,「君權神授」這套理論體系有沒有BUG呢?萬事萬物都有破綻,它也不例外。它的這個破綻被王莽利用了,才使得王莽能夠順利篡奪西漢政權。
王莽在38歲時扳倒了牌面比自己更好的表哥淳于長,順利從自己叔叔王根手里接棒專屬于他們老王家的大司馬一職,算是走向了人生巔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