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節后,在北京一個8平米的屋里,余華奮筆疾書,寫《活著》。
小說出版后,被導演張藝謀看上了,他找到余華,想用25000塊錢買到版權,將小說搬上銀幕。
當年的余華,稿費也就幾百塊錢。
改編好后,張藝謀把劇本給郭濤看,結果郭濤邊看邊哭,問張藝謀:
一個中國人的命,怎麼能這麼慘呢?
是的,小說中的人物,命運太悲慘了,張藝謀也犯嘀咕,轉頭問余華:
這樣一悲到底的故事,觀眾能接受嗎?
余華沉吟后說:我也不知道。
拍電影的時候,里面加入了很多溫暖的東西,但拍完后,還是不能上映,因為整個故事還是太慘太壓抑。
但就是這樣一個悲苦的故事,卻鼓勵和影響了無數人。
正如余華說的: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這一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情,也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情。
福貴生在富貴之家,家里有很多錢,有一百多畝肥美的田地,父親也是有身份的人,走到城里,城里人都要叫他先生。
生下來,福貴就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長大后是有名的紈绔,上學時自己不走路,都是家里的傭人背著去的。
可他比較幸運,娶了門當戶對的女人家珍為妻,家珍老實本分,又很善良,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鳳霞。
福貴雖然念過幾年書,卻是一個十足的敗家子,成家后也沒有絲毫改變,對家珍從來不懂得珍惜。
他三天兩頭往城里跑,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對家里卻說自己在做生意,實際上是進妓院嫖妓,賭博,想贏錢光宗耀祖。
可福貴手氣不好,逢賭必輸,越輸越賭,身上的錢輸光了,就開始借債賭博,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輸了多少,家珍進城尋他,他對家珍又踢又打,那時候的家珍,還懷著二胎。
最后不僅沒有光宗耀祖,還把祖宗留給他的田地都輸沒了,自己也從闊少爺變成了窮光蛋,失魂落魄地走回家。
家里知道后,母親哀嘆「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家珍說「只要你以后不賭就好了。」
父親得知后,被福貴生生氣昏過去了。
還完債,福貴成了流浪漢,被債主從大房子里趕出去,住在一個四面漏風的茅屋里。
福貴的父母,在這沉重的打擊中,父親死了,母親患了病。
看著兒子,年邁的母親也只能寬慰福貴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變故發生之前,福貴是富二代,可他活得像二流子,沒有好好好活過。
人生很多時候,能不能活好,與有多少錢沒有太大的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