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代價在于我們都要不停地接受熟悉的人永遠的離開我們,離開的人當中有的因為年齡已到,有的則是因為病痛。
行醫這些年,我聽到最多的,也是令我最難受的,就是晚期病人請求安樂死的哀求。作為一個健康人,我們很難去體會晚期病人的痛苦,也無法想象癌癥晚期時病人那種悲慘與被疼痛折磨到生不如死的樣子。
這種痛苦不僅是來自于身體上的物理疼痛,因為身體上的疼痛可以用藥物去緩解,但那些對未知的恐懼,藥物永遠無法緩解。
癌癥作為所有疾病中的「大魔王」,晚期病人往往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醫生固然希望盡可能挽救病人,但在挽救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患者的生存質量。在面對晚期病人時,有人選擇傾家蕩產去治療,有人則選擇保守治療甚至放棄治療,從醫生角度來說,這些選擇哪種更合理、更靠譜呢?
不管是癌癥還是其他疾病,患者及其家屬最害怕聽到的就是「晚期」,因為在傳統認知中,晚期就相當于失去了治療機會。
我們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加持,我們多數時候都忽略了對患者感受的考慮,常常將「傾盡所有治療」當作「孝順」的表現。
就這樣,插上呼吸機、用上各種昂貴藥品、營養液和所有能用到的治療手段全部用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下子花光了。
結果就是短時間內花光了上半生的所有積蓄,受盡各種痛苦,最終人財兩空離開這個世界,甚至留下一堆債務給子女。
其實,在我們身患絕癥時,到底有沒有必要繼續治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求生欲當然是一方面,但下面幾點也必須考慮到。
①面對死亡的態度
這個是放在第一位考慮的,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態度不同,有些人很坦然,他們不害怕死亡,他們只害怕沒有生存質量的活著,不過分追求生命的長度。有些人則相反,他們害怕死亡,明知會受盡痛苦,但只要能活下去就無所謂。
②有沒有錢
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貧窮限制的不止是想象力,更是生命。不妨設想一下,同樣是癌癥患者,有錢和沒錢,到底誰的生存希望更大?
③能不能治愈
癌癥晚期聽起來固然可怕,畢竟多數癌癥一旦進入晚期就意味著進入了死亡倒計時,但我們不能一聽到晚期這個詞時就放棄希望,因為有些癌癥哪怕進入晚期,同樣還是有希望治療的,這一點我們后面詳細展開說。
上面提到的能不能治愈,其實用「5年生存率」來形容會更加貼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種癌癥的5年生存率情況。
①胰腺癌
作為「癌王」,胰腺癌如果進入晚期,美國的5年生存率為2.7%,日本則是1.3%。說得直白點,在發達國家的胰腺癌晚期患者,100個中只有1-3個可以活過5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