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光包括學校的課堂,家庭教育甚至對一個人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顯得更為關鍵。「原生家庭」這個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或許我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家長的「烙印」。曾幾何時,培養一名聽話又老實的孩子,是很多家長的心愿。
每每看到那些頑皮又不懂規矩的學生,家長們總是對比著別人,抱怨著「看看人家多聽話」。可那些老實的學生,長大后真的過得更好嗎?答案有點意外。
老趙是一名普通的工廠職工,自己也沒有多少文化。不過他對子女的教育還是很在意的,跟那時的不少家長一樣,他常常教導兒子:
我們家條件一般,不能培養你什麼特長,學習是唯一出路,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機會;而且,家長工作很辛苦,你要學著懂事,在學校不要得罪同學、不要打架。
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也沒什麼毛病,可對于一個學生而言,卻可能是種無形的負擔。更深遠的影響是,在這種培養觀念下長大的人,往往成了過度謹小慎微的「老實人」。
老趙的兒子還算自強,從來沒補課還是考上了一本大學。不過自從走入職場,遇到的「難題」卻越來越多。從來報喜不報憂,沒讓家長操心過的他,哭著對父親說自己快抑郁了。
原來他換了三份工作,都是因為同事和上級總把大家都不愛做的任務推給他,自己還以為是「得到重用」。後來才發現,這只是因為他好說話,可自己又學不會拒絕。
好在這位父親多少還是能體諒到畢業生的不易,他把這段經歷分享出來,感慨:人到中年才發現,把子女培養成「老實人」,是家長的一種「失敗」。
以前說一名學生「老實」,或許代表著夸獎;但更多人開始發現,太老實的孩子,在學校很可能提前感受到來自其他同學的「惡意」。
不要以為學生們什麼都不懂,有時候一些同學想用不友好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很「厲害」。而這時候,他們多半會挑那些看上去「很老實」的學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