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迫于明朝大軍的威脅退守應昌(圖片來源網絡)
公元1367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上伐元,一路勢如破竹,在攻占大都之后,元朝并不甘心就此失敗。以妥歡帖睦爾(元惠宗)為首的蒙古封建主被迫退出中原后,仍然希望再次入主中原,奪回大都。
偷雞不成蝕把米
元惠宗就是後來被明太祖朱元璋蔑稱為「順帝」的那位。自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他逃出大都后,一直滯留在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并保持著相當的武裝。
洪武二年元順帝命丞相也速率兵在白河駐扎,進攻通州。當時明軍用兵秦晉,通州守備薄弱,不滿千人。守將曹良臣料定元兵雖多,但士氣不高,于是采用了虛張聲勢的戰術,也速不明真情撤軍,從而解除了元軍壓境的威脅。
明軍乘勢進逼上都,北元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擊,實力大打了折扣,元順帝迫于明朝大軍的威脅退守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西岸)。明軍乘勢占領上都,建立開平衛。
李文忠影視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兵分兩路反擊戰
洪武二年底,北元著名的軍閥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圍困了蘭州城。由于明軍守將張溫的頑強抵抗,無法攻取蘭州,只好四出劫掠。西北震動。
明太祖高皇帝馬上部署了對北元的反擊。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分東西兩路第一次北伐殘元勢力。西路軍由大將徐達率領,自潼關出西安,進兵定西討王保保;東路軍由常遇春「暴疾卒」后排名第二的名將李文忠率領,由北平出居庸關,過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進軍應昌討元順帝。
李文忠為了達到戰役的突然性進行了跳躍式的攻擊,自居庸關出擊后,自萬全度野狐嶺突襲了興和,二月北元守將不敵投降。興和(今河北張北)是北元重要據點,李文忠攻克之后繼續進兵察罕腦兒(白海子,今察汗淖爾),俘獲北元平章竹真。
然而李文忠的東路軍進展不太順利。二月就攻取了興和,到五月份還在為攻取上都作努力。
東路軍其它部隊在李文忠攻取興和之后,華云龍取云州。云州是察罕淖兒到大都之間的據點。自居庸關到上都,有東西兩線,西線經野狐嶺、興和;東線則取道獨石口徑云州。
在遭到北元武裝的打擊下,攻擊的突然性失去了,東路軍又改為對重要據點的攻擊,并不斷尋找機會。實際上上都的外圍并不安定。
李文忠在取得興和后,對上都(開平)周邊的據點進行了掃蕩,連續與北元軍發生了一定規模的戰斗。北元的抵抗也非常的頑強,最東一路由獨石口出擊的部隊由于遠離主力部隊,遭到了失敗:
都督孫興祖及燕山右衛指揮平定、大興左衛指揮龐禋等兵次三不剌川,遇胡兵力戰,皆歿于五郎口。海寧衛指揮副使孫虎率兵至落馬河,與元太尉買驢戰,死之。」(《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二)
在五月中旬,李文忠才攻克了上都,兵鋒已經直接指向了元順帝所在的應昌城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