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著驍勇善戰的八旗軍殺氣騰騰地沖向廣寧(今遼寧北鎮)。在后金八旗軍猛烈的攻勢下,明軍很快便被打地四散奔逃。自此,廣寧等四十多個城堡盡歸后金。努爾哈赤得到廣寧之后銳氣更盛,他不斷在地廣寧集結兵馬,想要一舉攻下山海關。
消息傳來,明廷上下一片嘩然。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認為事已至此,唯一的出路就是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然后,以全部兵力退守山海關。王在晉話音未落,兵部尚書孫承宗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就激烈地予以反對。
在孫承宗等人看來,要想保衛關內,就必須要在關外防守。而對于關外來說,寧遠城是絕對不能丟的。因為,寧遠城三面都是大山,距離山海關僅僅只有兩百里,正好處于遼西走廊的中間地帶。努爾哈赤想要南下攻打山海關,就必須要經過寧遠。
所以說,一旦明軍將寧遠的隘口堵住,那麼,不管后金軍戰斗力有多強,也無法再南下一步。
廣寧一失,明朝遼東的邊防已經開始糜爛。值此危急關頭,明廷竟然還能為寧遠一地發生爭執,可見,某些大臣的目光是何等短淺。所幸皇帝采取了孫承宗的建議,免除了王在晉遼東經略的官職,讓孫承宗全權負責遼東一帶的防衛。
孫承宗擔任了遼東經略之后,先安置山海關一帶的百姓,然后招兵買馬,囤積糧食。更為關鍵的是,孫承宗慧眼識人,委任袁崇煥為寧遠守將,大大地增強了寧遠軍士的守城信心。在孫承宗的謀劃下,遼東的面貌為之煥然一新,努爾哈赤也不敢再有什麼大的動作。
可惜的是,明朝末年的朝政非常黑暗,像孫承宗這樣的仁人志士很難放開手腳去大干一場。遼東狀況稍有一些好轉,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分子便想借邊防之名巧立名目,然后,將遼東軍費據為己有。孫承宗得知之后火冒三丈,堅決不讓閹黨的陰謀得逞。魏忠賢等人為了貪污軍費,不斷地在熹宗面前詆毀孫承宗,想要讓閹黨分子高第取代孫承宗的職務。
孫承宗雖然才能卓著,但并不善于巧言諂媚。很快,他便被熹宗下旨調離,遼東大權落到了高第的手中。高第從一開始就主張放棄寧遠,這下掌握了實權,更是迫不及待第想要退守山海關。在他看來,后金的八旗兵所向披靡,自己待在寧遠很難保住性命。而且,山海關的戰略地位比寧遠更加重要。
只要在山海關擺出一副堅守的樣子,朝廷就會非常看重自己。
如此一來,自己盡可以堂而皇之地將軍費據為己有。
作為遼東一帶的最高軍事領導人,高第在國家危難之際居然如此行事,實在是令人不齒。在他的倡議下,山海關之外的大片土地全都白白地宋給了努爾哈赤。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