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鄭州知州蘇琦言時宜三事。其一,國家肇造區宇,西北余孽未平,關輔、平涼、北平、遼右與夷虜相接,一有警急,調兵轉粟,事難卒辦。請議電田積粟,以示久長之規。其二,宜選股朧重臣,才兼文武,練達邊事,分鎮要害,以統制諸番。若其來歸也,待之以誠,懷之以德;其叛也,喻之以義,示之以威,專明恩信,遠示綏懷,勿啟邊釁,以疑遠人;勿連兵禍,以勞中國。其沙漠非要害之處,當毀其城郭,徙其人戶于內地。——《明太祖實錄》
文官們認為北元仍有很強大的軍力,北伐并不明智。不如以逸待勞,若是王保保敢來,就給他一個教訓。王保保不主動挑釁,就不要搭理他了。
文武大臣們的觀點對立,作為大明董事長的朱元璋又是什麼態度呢?
在史料記載中,當時朱元璋的態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按照《皇明資治通紀》的記述,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是堅定的主征派,此次北伐其實是由朱元璋提出。
上謂諸將曰:「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其一,歷代傳國璽在胡未獲。其二,統兵王保保未擒。
其三,前元太子不聞音問。今遣汝等分道征之。」——《皇明資治通紀》
但按照《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朱元璋起初反對北伐。
他認為明軍是步騎混雜,機動力不如以騎兵為主的元軍,明軍想在戰略縱深極大的漠北找到北元主力決戰,并不容易。但為了顧全大局,朱元璋後來又改變主意,同意了徐達的北伐主張。
彼朔漠一窮寇耳,終當絕滅。但今敗亡之眾,遠處絕漠,以死自衛,困獸猶閗,況窮寇乎?姑置之。——《明太祖實錄》
由于史料記載的不同,我們現在很難知曉朱元璋最初的真實態度。
不過這不重要。因為朱元璋是最高決策者,沒有他的拍板,也不可能有這次北伐。
既然皇帝同意征討,文官們自然也不再多言,接下來就是調兵遣將了。
1372年二月,朱元璋下令征發15萬大軍,兵分三路出擊。
中路軍由征虜大將軍徐達統領,計劃從雁門關北上,進攻和林(外蒙古哈爾和林)。
由于和林位于元朝的嶺北行省,因而這次戰役便被稱為「嶺北之役」。
東路軍由左副將軍李文忠統領,計劃從居庸關北上,中途經應昌靠近和林,配合徐達殲滅元軍主力。
西路軍由征西將軍馮勝統領,計劃沿著河西走廊進攻打甘肅西部,迷惑牽制西北的元軍,使之不能馳援漠北。
朱元璋的總體作戰方針是:以徐達的中路軍為主力,揚言急趨和林,實則緩慢進軍,引誘王保保出戰;李文忠的東路軍在關鍵時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切斷王保保的退路;馮勝的西路軍在完成牽制任務后,向北挺進,與中路和東路大軍會師于和林。
理論而言,朱元璋的作戰方案還是一如既往的靠譜。
如果明軍真的按照計劃打,還真的有可能掃蕩漠北。
但很可惜,三路明軍出征后,卻是各自為戰,沒能按照戰前制訂的策略相互配合。
1372年二月,中路軍率先出擊
二月二十幾日,在大軍進至山西境內,徐達以都督僉事藍玉為先鋒,兵出雁門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