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年正月,隨著北元勢力被驅逐出中原,朱元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西南。
此時的西南,有兩個地方勢力,一是統治四川的明夏政權,二是統治云南的故元梁王政權。
由于云南地遠偏僻,暫時還不在明軍的打擊范圍內,于是朱元璋決定先滅明夏。
當年二月,明軍兵分兩路伐蜀。
其中,擔任主攻任務的南路軍由湯和統領,周德興、廖永忠分任左右副將軍、
負責牽制任務的北路軍由傅友德統領,顧時任副將軍。
從朱元璋的安排便不難看出,這又是他的刻意為之,意在讓湯和立軍功,方便為其進爵。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的功臣授勛儀式上,因軍功不足,湯和未能封公爵,只封了個侯爵。
朱元璋很清楚,以湯和的資歷,封侯爵形同于羞辱。
為了盡快給老哥們進爵,朱元璋決定再幫湯和一把。
但是,湯和這一仗的表現依舊不盡如人意。
他率軍抵達三峽后,磨磨唧唧,錯失好局。
最后奪得頭功的人,是負責牽制的傅友德及湯和的副將廖永忠。
後來回朝受勛領賞的人,也是傅友德和廖永忠。
而湯和回去后,則被老朱劈頭蓋面一頓罵:咱倆什麼關系?我一直想給老哥你封公爵,給老哥你創造機會,但你怎麼總是關鍵時刻掉鏈子呢?唉,我是真替你感到可惜啊。
爾朕舊人,自濠梁相從,軍功不細,宜爵爾為公,緣功過不相掩,封爾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奮,而使他將得上功,朕甚為爾惜之。——《明太祖實錄》
事后,屢屢抓不住機會的湯和自慚形穢,主動退居二線。
而屢立戰功的傅友德則由二線漸漸晉升為一線戰將。
趁著明朝征伐四川,無暇北顧之際,龜縮于漠北的元昭宗和王保保又開始蠢蠢欲動。
沈兒峪之戰后,王保保很清楚明元之間的實力差距。以北元的實力,反攻中原已經不可能了。
不過,元軍奪回明朝控制薄弱的漠南,還是有機會的。
為了奪回失地,王保保在和林豎起王旗,以元昭宗為政治核心,號召各游牧部落團結一致。
受到王保保的影響,一時之間,東起開元(吉林農安),西至甘肅北部的塞外大地上,又冒出了三十多萬元軍。
元昭宗和王保保的小動作,很快被朱元璋知曉。
為了瓦解北元政權,朱元璋派人到漠北對北元將領和牧民進行招降,但招降效果并不好。
當時,漠北的北元諸將對明朝使臣是一種敵視態度,對明朝的招撫不予回應,并以軍事侵擾邊境,伺機南下。
殘元勢力賊心不死,怎麼辦?
對此,明朝的大臣分成了兩派。
以徐達為代表的武將集團主張武力清剿,蕩平漠北。
今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今復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將士,以剿絕之。——《明太祖實錄》
武將們認為王保保狡詐,若是放任其在漠北招兵買馬,必為后患。現在不如趁著軍力強大,出兵討伐,永清大漠,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以劉伯溫和鄭州知州蘇琦為代表的文官主張對北元采取守勢,實施近邊防御戰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