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職場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一開始顯得很優秀的人,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卻變得十分平庸。
三個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發生:①開始的假象,時間長了原形畢露;②領導的管理手段把人用「廢」了;③領導對下屬刻意PUA。
職場上本就是各憑本事,第一種情況暫且不論。如果遇到后面兩種情況,對于職場人來講,一定要引起重視。
從行為方式來講,雖有差異,但起到的效果大同小異。就像把一塊上好的璞玉,在雕琢之后變成了廢料。
憑借能力上位的管理者,極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感覺下屬能力不行,看著他們做事,氣就不打一處來,與其下屬搞半天,自己跟著耗氣,還不如自己動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害怕下屬犯錯自己受到牽連,于是什麼事情都要下屬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下屬完全失去了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下屬的積極沒了,管理者也會越干越累。
這就像有些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道題沒寫完,指點了好幾次,這里不對,那里不對,導致孩子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
管理者心里還挺委屈,「我這也是為了你好,為了讓工作做的更好。」結果就是本來挺優秀的人才,在過度管理下,失去了創新能力,喪失了主動工作的積極性。
領導覺得下屬水平不行,下屬沒有存在感,反正無論自己怎麼做,領導都要插手,與其這樣不如推一下動一下。
這種情況,有時是因為領導的管理風格所致,有時卻是領導故意為之,典型的打壓手段。
與過度管理相反的是:過度放縱。別相信什麼人的自律性,如果管理者放任自由,給太多的自由空間,大多數并不會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就是「趨易避難」,能少干活多拿錢這種事,誰不愿意呢?先不提過度放縱很可能導致領導對權力的失控,就拿員工本身來講,能少干就不多干的人屬于大多數。
事實上,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是領導在「邊緣化」下屬。「你做多,做少我都不說,只要你不影響大局,你做什麼隨意。」
自律對于欲望強的人來講,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對于欲望低的人來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哪怕他心里也清楚自律的重要性。反正沒人管,今天不做,明天也可以,久而久之很難再跟上團隊節奏。
當下屬失去了來自領導反饋,無論做好做壞都是相同的態度,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迷失自我,導致行為失當,被淘汰也不過就是時間早晚的事。
想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短期內還能達到管理意圖,但時間久了,誰還會盡力做事?對于大多數職場人來講,情懷、理想屬于奢侈品,拿到手的錢才能讓人吃飽穿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