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之年,有記者問楊絳:
「我們應當怎麼做,才能變得更好,實現自我價值?」
這問題很常見,也很讓人焦慮,因為每個人都想變好,可在人人營營役役的世間,很多人所謂的變好,不過就是獲得更多物質,賺到更多錢,升職加薪,出人頭地。
楊絳說:
人生一世,無非就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愿地改造自己。
但這世間不知出了什麼問題,大多數人最終都被生活改變了。
楊絳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在她一百多年的人生中, 不管遭遇怎樣的困難和誘惑,她都沒有迷失自己。
民國那些有才的女子,大多身世顯赫。
比如張愛玲,出身豪門,與李鴻章關系匪淺。
林徽因小小年紀,得以周游列國,冰心、陸小曼等也都出身不俗。
楊絳的家世也很好,是真正的書香門第,父親楊蔭杭,碩士畢業,其碩士論文還被收入某大學法學叢書。
後來,成了著名律師,但人生目標不僅僅是搞錢。
楊蔭杭還寫作,著有《名學》和《邏輯學》,皆流傳后世,是文化界真正的大咖。
楊絳的母親也是大家閨秀,喜歡讀書,溫婉得像水一樣,做事又穩穩當當的,不急不躁。
1911年,楊絳來到了這個并不完美的世界,一家人租住在北京的一個小院子里。
張愛玲說:「亂世的人,是沒有家的。」
楊絳生在亂世,也只能四處漂。
漂著漂著,就到了上學的年紀,可是她很淘氣,不是一個安分的小學生。
有時候,楊絳在課堂上吹小絨球,吹著吹著,就笑了出來,擾亂了課堂,老師很生氣地叫她回答問題,想借此告訴楊絳,不好好聽課,你就什麼都不懂。
然而,楊絳對答如流,回答得準確無誤,讓老師又愛又恨。
8歲時,楊絳隨父親回到江南,在充滿詩意的江南,楊絳也在一天天長大。
那時候,重男輕女還很嚴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還在,但楊蔭杭這個留學回來的人,卻不來這一套,在他眼里,男女平等,家里孩子,無論男女,都要接受最好的教育。
楊蔭杭一直認為,上海啟明女校是教學品質最好的,想讓楊絳去求學。
可那時候,楊絳還太小,去上海求學,就得離家住校,楊蔭杭心疼女兒,不知道該怎麼做,但自己的命運,就自己做主,所以他讓楊絳自己選。
一般孩子,肯定不想離開父親,去陌生地方,但楊絳卻打定主意,要去上學。
母親問她:「你打定主意了?」
她說:「打定了」
嘴里雖然這麼說,眼淚還是流了出來,因為她明白,此去求學,只有暑假才能回家了。
好的父母,是一盞燈,能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路。
他們不替孩子們決定,而是讓孩子們學會做出選擇,因為他們知道,人生終究是自己的,別人無法代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