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這個話題被日常討論得太多,好像這個詞僅僅代表了一類人。卻忘了單身可以代表一種狀態,一種想法,甚至是一種藝術形式。所以,提到講述單身生活的電影,應該會覺得是一部和現實中的單身狗一樣枯燥的電影,大不了就是一部以夸張戲份取勝的電影。
然而,埃里克·侯麥的電影怎麼會枯燥,更不會繁瑣。
在看完他的「春夏秋冬」系列電影后,最近又看完了這部《綠光》。看他的電影總覺得是在自己身上裝了攝像頭拍出來的。每一部電影都能帶來很多共鳴,代入感超強。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等待愛情的法國姑娘黛芬的故事,黛芬在一個月的假期中經歷了好幾次旅行,只為了等待理想愛情的來臨。她遲遲未等到那個契機,直到影片最后十分鐘才貌似遇見了那個讓她認定的人。而這個結局也與她的性格息息相關。
電影如侯麥的其他電影一樣節奏非常慢,然而短短一個月的故事時間軸,好像就把一個普通人單身十幾年、幾十年的生活都交代了。而且沒有戲劇性的沖突,沒有爛俗的情節,只是展示了一個人和朋友、陌生人相處的日常。
用一些很日常的場景,還有非常簡單的對話來表現人物內心的糾結。也是多虧了這種處理手法,反而讓人把關注點放在了「一個人為什麼單身」這個問題上。
說到這個問題,這部電影應該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一部分女青年會單身,她們身上也許有一些和女主一樣的共同特質。
「
孤獨是一個人的孤獨
故事從一件非常有共鳴的小事切入,本來和黛芬約好一起度假的朋友突然爽約了,單身的黛芬一時找不到第二種替代方案,只好接受朋友的建議,嘗試一個人去度假。
在這個過程中,黛芬體驗著落單帶來的各種挫敗,被建議去不喜歡的地方,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等等。
落單是單身時候經常會遇到的事,這是一個由失望開始,繼而不斷驗證失望程度加深的過程,而且這種失望多數時候都不太愿意說出來。當黛芬的煩惱被朋友知道后,朋友給她直接施加壓力,讓她承認自己一個人的悲哀。多數人對孤獨的理解都十分有限,這種被別人在傷口上撒鹽的行為偏偏就是多數單身要承擔的日常。
跟黛芬一樣,有一種糟糕的單身狀態是在不熟悉的群體里找不到歸屬感。在一個陌生群體中,她找不到一個能欣賞她獨特魅力的人。她把吃素形容成一件非常有詩意的事情,但是并沒有在大伙兒中引起討論。沒有在這件事上找到共鳴只是她在旅途中倍感孤獨的其中一個側面,她忍不住偷偷獨自哭了起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