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2年,對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這時已經離開長安,漫游天下。
在嵩山穎陽丹丘生家中,李白與好友開懷暢飲。
酒酣耳熱之際,李白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讀了這首詩以后,身心俱暢,痛快淋漓,好像跟隨李白進行了一次暢游一樣。
在這首詩里,李白一方面表達了「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及時行樂思想,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豪情。
全詩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如大河直下,氣象萬千,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因為《將近酒》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所以大家幾乎是讀著這首詩一路長大的,不過,估計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其實是一首「假詩」!
在1990年出土的敦煌文獻中,有幸發現了唐人手抄版本的《將進酒》,如今學界普遍認為,敦煌版的《將進酒》(名為《惜罇空》)更有可能是李白的原版,而我們教材中的《將進酒》,是出自宋刻版的《李太白文集》,宋人收錄的版本,有很大機率會修改。
下面我們來看看兩首詩的不同之處。
首先,題目就不一樣,敦煌版的題目為《惜罇空》,這與詩中「莫使金樽空對月」一句有緊密聯系。
詩人喝酒半酣之時,主人想要罷飲,于是詩人滿腹悲憤,豪情奔涌而出,開始指責「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李白的這首幾近天成的佳作,可以說,就是因為「罇空」引起的,因此,《惜罇空》很可能是《將進酒》的前身。
從詩歌內容來看,也有幾句有所不同。
第一句,「床頭明鏡悲白髮」,它雖然沒有「高堂明鏡悲白髮」那樣奔騰大氣,但可能更加符合李白的風格,更真實。
李白常常因愁思而夜不能寐,所以才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有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床頭」二字,更有深意,更能讓人看到作者的滿腹惆悵,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