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德黑蘭會議后,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敵人做垂死反抗,要最終戰勝德國,特別是日本,盟軍還必須付出巨大犧牲。
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戰役勝利之后,1944年蘇軍主力主要轉到境外作戰,牢牢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4月紅軍越過蘇聯與羅馬尼亞界河普魯特河,攻占布加勒斯特(8月)、索非亞(9月)、華沙郊區(10月)、貝爾格萊德(10月),1944年秋冬占領布達佩斯,控制了東南歐;至1945年初紅軍進入德國和匈牙利境內,占據了攻取柏林的有利陣地。
1944年12月底,諾曼底登陸的英美聯軍在阿登地區受阻,德軍切斷了英軍與美軍的聯系,聯軍面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危險。
紅軍提前于1945年1月12日發動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1200公里的東方戰線上最大規模的進攻,將戰線推進到離柏林只有60公里。
德軍被迫停止西線進攻,解救了英美聯軍的困境。紅軍在西線的巨大勝利,不僅加強了蘇聯對處理德國問題的發言權,而且使斯大林兌現在德黑蘭會議上做出的承諾有了切實保證,這就大大提高了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地位。
美國陸軍主要集中在西線戰場,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的主要是空軍和海軍。
1944年6月,美國調動16萬登陸部隊發起對馬里亞納群島的進攻,全殲日本聯合艦隊的航空母艦和飛機,攻占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等戰略島嶼,將日本列島納入B-29遠程轟炸機的襲擊范圍。
日本內外交困,敗局已定。但美軍在登陸作戰中也付出了巨大犧牲。馬里亞納群島等登島作戰表明,戰斗每天千人中平均損失為7.45人。
而這些戰斗是在美軍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進攻日本本土,美軍不得不遭受更加瘋狂的反抗。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認為,僅美軍的損失就可能達到100萬人。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多次研究對日作戰方針,海軍的意見是,對日戰爭應沿用成功的經驗,在空軍的有力支援下,以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為主要力量,先占領沖繩島,然后在中國港口登陸,切斷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原料和糧食的供應,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破壞日本經濟。
最后迫使日本人做出選擇:要麼餓死,要麼投降。
美國空軍司令阿諾德,海軍上將金和尼米茲都贊同這種戰法,并得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萊吉的支持。
這一戰略不僅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而且從戰后國際政治考慮,不需要蘇聯參戰,美國就能打敗日本。美軍在中國登陸可加強對蔣介石的支援,確立美國對中國的絕對影響力,鞏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和東亞的統治地位。
但這一戰略,對日本來說正中下懷。馬里亞納群島的丟失,表明「日本絕對國防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