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吞并巴蜀的意義有多大?
長期以來,史學家都認為秦國吞并巴蜀是秦國命運的分水嶺,自此掀開了秦滅六國的新篇章,史稱「秦并六國,自蜀始」。
但是有一個問題,三國時期曹魏攻打蜀漢,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鐘會就要無功而返了。曹魏吞并蜀漢那麼艱難,為什麼秦國吞并巴蜀這麼容易?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看看秦滅巴蜀之戰,看看這一戰的經過以及影響。
最開始巴蜀地區有四個國家,分別為充國、苴國、巴國、蜀國。(ps:由于史書記載模糊,細節地圖無法考究,圖片上的領域劃分只是為大概區域)
巴國為了擴張聯合苴國攻打充國,蜀國也不傻,你們兩個瓜分了充國,那下一步是不是要瓜分我啊?
于是蜀國聯合充國反擊巴國,但是充國失敗了,國家也被巴國吞并。蜀國為了挽回困境,迅速擊敗了巴國,并且準備吞并苴國。
巴國吞并充國,蜀國吞并苴國,到時候四分益州就變成了二分益州,蜀國仍舊可以與巴國對壘。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苴國不會坐等你吞并,但可惜老盟友巴國輸給了蜀國,苴國為了自保只能去秦國求援。
收到苴國的求援后,秦王就想著攻打巴蜀地區,但是因為受制于當時局勢,秦王就開始猶豫了。
如圖所示,秦惠王時期秦國開始東出,秦國收復了河西地區,并且越過了黃河,攻占魏國河東地區,建立起東出的前線陣地。
為了遏制秦國東出,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攻打秦國。雖然聯軍聲勢浩大,但是被秦國輕松攻破,聯軍迅速落敗。
雖然聯軍失敗了,但聯軍攻打秦國松動了秦國在隴西地區的統治,義渠蠢蠢欲動,發兵攻打秦國邊境。秦國東方有聯軍、西方有義渠,形勢非常嚴峻,根本就承受不了一次大敗。如果秦王發兵攻打巴蜀地區失敗,那義渠和聯軍分分鐘卷土重來。
圍繞著秦國擴張方向的問題,秦國展開了一次政議。秦相張儀認為秦國應該攻打韓國,繼而包圍洛陽,挾天子以令天下。張儀畢竟只是個秦相,對軍事一知半解的,甚至都可以說是紙上談兵。將軍出身的司馬錯實名反對張儀的伐韓建議,認為秦國攻打韓國必定會讓魏、趙心生「唇亡齒寒」之意,屆時三晉必定會抱團取暖。秦國如果不能短時間滅了三晉,那勢必會長期深陷戰爭泥潭,導致國力空耗。
隨后司馬錯提出了攻打巴蜀的建議,認為國家要強大必須廣其地。原本擴張土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苴國主動求援簡直就是雞給黃鼠狼拜年,此時不抓住機會還尋思啥哪?另外滅巴蜀之后就可以順江直下攻打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