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品分九等,淵源甚古。三國時期,陳群建立的選官制度之所以采用「九品」命名,應和我國古代很早就采取了九品之法,以及兩漢時期盛行九品論人之風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九品之法區分事物優劣,始見于《尚書·禹貢》篇,其文曰: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書序》云:「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就把九州的土壤、貢賦區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
例如,土壤的九品等級依次為雍州、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兗州、梁州、荊州、揚州;田賦的九品等級依次為冀州、豫州、荊州、青州、徐州、雍州、揚州、梁州、兗州。
西漢時期,人們已開始用九品之法區分人物優劣。
《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列傳》載其評論李廣及其從弟李蔡說:
(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
唐人司馬貞《索引》注「下中」曰:「案,以九品而論,在下之中,當第八。」其說是。
這是司馬遷將九品之法運用于人物品評之例,表明西漢時品第人物之風已開始流行。
東漢時期,九品論人之風依然盛行。
《后漢書》卷一〇上《明德馬皇后傳》載,東漢初年,后之從兄馬嚴求進馬援之女于掖庭,上書曰:
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儀狀發膚,上中以上。皆孝順小心,婉靜有禮。愿下相工,簡其可否。
按馬嚴上書中的「儀狀發膚,上中以上」一語,其「上中」一詞,就是指稱九品等第中的第二品,意思是說馬氏三女的「儀狀發膚」皎美秀麗,堪稱上品。
結果朝廷「選后(馬援小女)入太子宮,時年十三」。
而據同卷序論記述東漢選妃之制云:
「漢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后宮,擇視可否,乃用登御。」
因知東漢后宮選妃,對于女子的姿色、儀狀、發膚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且由掖庭丞、相工等「擇視可否」,區分優劣,「合法相者」乃選入后宮。
其時太子、諸王選妃亦然。又同卷注引《東觀記》曰:
「明帝馬皇后美發,為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余,繞髻三匝。」
可見馬皇后有一頭烏黑明亮的秀發,常梳成大髻,高盤在頭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