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耐得住生活的千錘百煉,才能有後來的餘韻悠長。
作者:洞見· Leyla
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夜不能寐的時光。
想要改變,卻束手無策;想要扭轉,卻無計可施。
電影《桃姐》中說:
「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
很多時候,一時的失意不是深淵,只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如果此刻的你正經歷人生低谷期,建議你:事宜多,話宜少,心宜靜。
01
事宜多
《羊皮卷》中寫道:
「人真的忙起來,根本沒有太多復雜情緒;人太閒,才會把雞毛蒜皮當回事。」
確實,人到低谷,內心的雜念便會如同荒蕪的野草一般,野蠻瘋長;
忙起來,注意力就會得到轉移,煩惱便會拋之腦後。
「烏台詩案」之後,蘇軾被貶至千里之外的黃州。
黃州荒煙野蔓,物資匱乏,初到此地,蘇軾心情鬱結,整日悶悶不樂。
朋友擔心蘇軾衣食無著,在城郊特意為他尋得了一塊荒地。
于是,他穿上芒鞋短褂,像農夫一樣親自下地耕種。
同時,還帶領百姓建造水壩,挖魚池,認真播種菜種。
日復一日,不停奔忙,荒地變良田,魚池大獲豐收。
蘇軾在忙碌中,憂愁漸漸消散,身心越來越舒暢。
正如他在《定風波》中寫的那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曾經的傷心哀慟,被繁忙的日常沖刷殆盡,再回首,都變成雲淡風輕。
古語有云:「百忙解千愁。」
越是低谷,越不能讓自己太過安逸。
讓身體活動起來,讓心靈得以充實,當你開始用心對待眼前的事情,所有不安的情緒都會消失。
忙碌,是排遣失落最好的解藥。
02
話宜少
看過一個故事。
一隻小猴子,肚子被樹枝劃傷了,流了很多血,匆匆忙忙往家趕。
一路上,只要遇到人,它就會揭開傷口讓別人看:「你瞧,我的傷口,好痛。」
路過的人都會客套一番,表示憐憫。
可最後,傷口頻繁接觸外界環境導致感染,還沒到家,小猴子就死去了。
受傷的小猴子,多像陷入低潮的我們:難過時,總想得到別人的關懷。
人情冷暖嚐遍,才發現有些話無人可說,有些事無法可解,與其說給別人聽,不如自己默默消化。
聽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當年去北京的時候,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新人。
有一次,加完班已經是十二點了,出了公司,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
寒風瑟瑟中,等待許久才打到出租車,回到家已成了落湯雞,整個人無比狼狽。
一時間,雨天的惆悵,工作的壓力,獨居的孤單統統襲來,他忍不住打電話跟朋友訴苦。
可對方只是輕描淡寫地回復道:「多大點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