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生命的體驗,每個人體驗的方式不同,活法也不同,而每個人的活法,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易經》的影響。
孔子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
品讀《易經》,你會明白,人生最好的活法便是:斂于心,訥于言,敏于行。
斂于心,知止不殆
《易經》說:「亢龍有悔,盈不可久。」
欲望的牢籠往往會困擾人心,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及時清除內心的欲望,時刻保持一片清凈。
在清朝時期,朝鮮國也出現了一個和胡雪巖一樣的「紅頂商人」,此人叫林尚沃。
林尚沃原本以入仕為志愿,但由于科舉考試的黑暗讓他夢想破碎,于是棄文從商。
他篤信佛教,曾得到石崇禪師指點,并獲贈三個錦囊,其中前兩個錦囊傳授的是經商致富之道。
天資聰穎加上商業眼光不凡,林尚沃在錦囊的指引下很快便憑借人參、貂皮的貿易,壟斷整個朝鮮八道以及對中國的相關貿易,成了當時朝鮮的第一商團。
1811年,朝鮮發生叛亂,林尚沃出資協助政府平亂,繼而獲得朝廷封賞,破例賜予他三品的官階。
此時的林尚沃可以說是名利雙收,走上了人生巔峰,于是他打開了第三個錦囊,原來其中是「戒盈杯」。
「戒盈杯」在中國唐代就已興起,相傳酒倒七分則不遺不漏,酒倒滿分則流失殆盡,恰是「滿招損,謙受益」的完美呈現。
看著眼前的戒盈杯,林尚沃領會了石崇的告誡:時刻勤謹,適度而為,不可貪婪。
此后,他拆掉豪華的房屋去資助窮人,將自己的財富都捐獻給國家,最終在田園生活中安度晚年。
朱熹曾說:「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有欲望,無可厚非,但如果任憑欲望操縱,不僅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還有可能一無所有。
花開則謝,月滿則虧,皆為自然之道。
懂得適可而止,給生活留白,才能遇見更好的人生。
訥于言,言多必失
《易經》里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人生很奇妙,往往你說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少。
賀若弼本是隋朝開國功臣,但因胡亂說話落了個凄慘下場。
賀若弼的父親賀敦是北周大將,但他因為對朝廷賞賜不公而心懷不滿、口出怨言,結果被權臣宇文護逼令自盡。
賀敦臨死前曾對兒子說:「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他甚至還用錐子將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以此誡其慎言。
後來賀若弼征戰有功,被加封上柱國,拜大將軍。
位尊權重讓賀若弼一時間忘記了父親的教誨,他變得生活奢侈,蠻橫自大,恣意妄為,出言不遜,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隋文帝感念他曾立大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然而賀若弼不僅絲毫不知收斂,反而繼續口無遮攔,最終惹怒皇帝,將他下獄賜死。
弘一法師說:「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從古至今,慎言是通用的智慧,是默契的準則。
一個有智慧的人,會盡量做到言必適時,言必適情,言必適度。
敏于行,從不拖延
《易經》說:「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遇事不拖延,是一種高級的修養,立說立行,才能成就想要的人生。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這一片段,每每讀來都令人為之動容。
700多年前,這位浙江金華勤學苦讀的貧寒少年,激勵了無數后世學子。
少年時期的宋濂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只好找有藏書的人家借來看,為了便于日后細細琢磨,他便一字一句地抄錄。
江南的冬日寒氣逼人,硯台結冰,手指也凍僵了,可他卻從不懈怠。抄完書后,他馬上跑著去還書,從不耽誤期限。
因為宋濂還書十分準時、從不拖延,人們也愿意把書借給他,借此,他才得以博覽群書,成了明朝的「開國文臣之首」。
張衡有言:「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一個人之所以變得平庸,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什麼都沒有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人生海海,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想法及時付諸行動而已。
總有人問:人間百態,最高級的活法是什麼?
其實,答案就像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并沒有固定的樣式。
但不管是哪一種,要想活得精彩,都離不開這九個字:斂于心,訥于言,敏于行。
人生的精彩源于你對自己品行的自律,斂心知止,訥言戒躁,敏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