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851年(咸豐元年)7月,賽尚阿一到廣西,原來的樂觀心理頗受打擊,全省農民起義仍然十分活躍:
凌十八進攻郁林州失敗后,退回廣東;劉八在合浦活動;劉成康、謝土養三轉戰于貴縣;溫大貨五、曾亞昌分合于賀縣、懷集邊界;陳三攻克西林縣城;黃勝泰進擾東蘭州,王天蘿游擊于柳城、融縣,南寧、太平地區出現了顏品瑤為首的大股天地會軍。
這些友軍在敵人內線和腹地轉戰,牽制了兩廣清軍,與太平軍互相配合響應,使賽尚阿深感棘手。
他與徐廣縉遞商,徐親赴高、廉督師,鎮壓凌十八為主的兩省邊界起義軍,廣西鹽法道林士傳駐梧州協堵,增兵八百名。
勞崇光帶兵壯一千六百名、重綸率黔兵一千名,前往南、太圍剿顏品瑤,企圖肅清腹地,孤立太平天國。
前線清軍對太平軍重返新圩的軍事反應遲鈍,四天后,烏蘭泰才率軍由武宣駛往潯州,直到7月15日,所轄各部基本完成集結。
但是,洪、楊此時還是沒有戰略發展的意圖,太平軍進據新圩后,沒有采取大的戰略運動。這期間,主要戰事是,韋正占領新圩,率千余將士乘勝擴展戰果,在7月8日一11日連續三次試圖越過思盤江,以控制兩江之間比較富庶的村圩,獲取軍資糧食。
但遭到桂平團練的抵御,未能實現戰術機動目的。
南進失利后,洪、楊放棄了控制南岸的意圖,沿思盤江北岸布防,在紫荊——新圩基地重開又一輪防御戰局。
清軍趁此重新構成松散的包圍態勢,分為兩大集群:
向榮移營東鄉,所部七千余人,從后路進犯紫荊山區;烏蘭泰兵力一萬余人,沿思盤江南岸部署主力六千人,其次,南祿二千人,江口圩一千人,鵬化山區隘口三千余人。
這樣,清軍總兵力約二萬人,是太平軍二倍,而且新兵絡繹馳援,力量對比更居優勢。但這兩大集群被叢山阻隔,不易聯絡,更難合圍,遂形成兩個打擊重心,嚴重影響了軍事效益。而且,包圍圈松散,留下了空隙或薄弱地段,這正是太平軍尋求轉移的理想方向。
面對敵人兵力配置,太平軍也一分為二。楊秀清、蕭朝貴將主力分布于思盤江與蔡村江之間各村圩,防御清軍正面。村圩之間互相溝通,聲勢相倚,構成難以突破的防御縱深。兵力約八千人。后路紫荊山區相對安全,以雙髻山、豬仔峽為主體的要寨體系屹立在山區西境。太平軍以巨石斷路筑壘,設置炮台,以猛烈火力封鎖峽谷。
向榮被擋在山外,寸步難進。洪、楊把家屬、輜重安置在山區村莊,并組織一支機動部隊,隨時援應正面戰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