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9年,殘破的李唐江山被各路軍頭瓜分完畢。除了立足中原的后梁朱溫政權和始終與之搏殺的沙陀李克用勢力,南方的江淮流域也被不同勢力所占據。為了擴大地盤或謀求自保,他彼此間也幾乎不間斷的展開交鋒。其中,經濟地位日益抬頭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也為楊行密的吳國和錢繆的吳越所爭奪。
朱溫的篡位 徹底終結了晚唐階段
這年發生的狼山江之戰,就是兩大江東勢力的火拼。由于境內水網密布,兩軍都有相當比例的水師部隊,并因地緣環境而有不少差別。反應在軍事層面,就是決定勝負歸屬的諸多技術細節。
以江淮為基本盤的楊行密
早在唐朝滅亡之前,楊行密的勢力就已滿布長江兩岸。除了至關重要的江都揚州,整個淮河南岸與太湖流域都被其牢牢控制。也就是說,無論中原爭霸的勝負歸屬何方,都要將之消滅或達成聯合。否則,支撐北方帝都的賦稅錢糧都將被立即卡住。除了有盟友李克用支援的3000沙陀騎兵外,楊行密的武裝主要由大量水師組成。僅在淮河沿岸就有大小船只千艘,并定期派艦隊到長江巡航,威脅支流水系的所有周邊勢力。
揚州是楊行密的總部與財富中心
然而,坐擁杭州的錢繆集團,還是在公元895年占領蘇州。當時的他們還沒有以吳越國號自居,卻希望從江北的楊行密手中奪取吳王封號。因此,除了結交開封的后梁宮廷,也始終不忘嘗試將淮南兵趕回長江對岸。進攻蘇州的勝利,只是整個江東大業的起始階段。然而,由于淮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優勢,楊行密始終能補充戰斗損失,并一度將戰火燒到杭州城下。但因勢力范圍太大且樹敵甚多,終究被迫退回原來的戰線。
以浙北為基本盤的錢繆
公元905年,楊行密在揚州病逝。吳越方面則開始策劃新一輪反撲,并將目標對準繁華的江都。作為李唐時期的最大港口,這里一度是聯通東南西北的國際貿易樞紐。除了有長江水運的天然地利,還能依靠大運河的幫助,鏈接中原或幽州。經年累月的貿易加成,讓揚州一地就足以供應大量軍餉,也是吳國不斷進攻江東的最大基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