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39年5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左旗境內諾門罕布爾德地區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滿」蒙邊境戰爭,即日本、偽滿洲國對前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實際上是日本關東軍和蘇蒙軍的一場局部正規戰爭諾門罕戰爭。
這場戰爭從1939年5月4日開始,到9月16日停戰,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二十余萬人,大炮五百余門,飛機九百余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傷六萬余人。
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在這一片不足600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帶,損耗了五萬四千多兵員和大量重武器,最后進行了細菌戰,但仍然遭到慘敗,被迫停戰講和。
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諾門罕戰爭的中心地帶,是以諾門罕布爾德為起點,沿著胡魯斯台河——哈拉哈河兩岸進行的,向西北50公里到貝爾湖,向東南70公里到罕達蓋。這就是諾門罕戰爭的戰場。
諾門罕全名諾門罕布爾德,在海拉爾西南180公里處,是呼倫貝爾清代過哈拉哈河,穿越蒙古,走古北口進北京的必經之路。
注:
諾門罕布爾德,「布爾德」為水泡之意。清代有一個叫「諾門罕」的上層喇嘛領幾個喇嘛在這個水泡附近搭了幾個蒙古包為蒙古族牧民講佛經,牧民便稱此水泡為「諾門罕布爾德泡」。「諾門罕」還有「諾門坎」、「諾門汗」、「腦門坎」等寫法。海拉爾,原稱呼倫貝爾城、呼倫城,清末稱為「海拉爾」。1939年時為偽滿洲國興安北省省會所在地。現為內蒙古呼倫貝爾市。
諾門罕地區,是指罕達蓋—將軍廟一阿木古郎一線至哈拉哈河的地區。
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邊界」問題是諾門罕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境,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稱為喀爾喀蒙古,也稱外蒙古,明朝末年泛指這一地區為漠北。
公元1697年,清政府對蒙古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在喀爾喀蒙古三部(土謝圖汗部、扎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建立了3個盟55個旗。
1725年,從土謝圖汗部分出19個旗建立了賽音諾顏汗部。
從此,喀爾喀蒙古稱為喀爾喀四部。
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俄兩國簽訂了《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俄色楞額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中俄阿巴哈依圖界約》,劃定了中俄兩國中段邊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