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見微知著
-
喬達摩 ·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頓悟,靠的是冥想;
王陽明不吃不喝,盯著院子里的竹枝看了好幾天,意在「格物」。
有時候,一只阿貓、阿狗的暖心行為,便可治愈人生。
世間萬物,不以微塵而渺小,不以高山而龐大,長城雖偉,也是一塊磚一把泥堆起來的。
所以尋求闊達通透的生活觀,未必需要很強大的儀式感,一蔬一飯往往就是人生的真諦。
村頭那口老井,有人看到了歷史,有人看到了人文,有人看到了環保,有人僅僅是看成了缸里的水。
對青蛙而言,井口就是他的天。
真正對生命有思考,且愿意主動去改變現狀的人,往往只需要一個啟蒙,他就能扭轉頹勢。
高啟強用安心贈送的「孫子兵法」開啟了龐大的商業帝國,自然他走得不是正路,但他用心悟了,人生就有出口。
就像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蘇東坡的詩一樣,輕描淡寫,便是深邃的人生哲理。

02 | 引詩入畫
-
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冬,蘇東坡卸任密州知州,調任徐州去治水(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當時接任密州府的是孔宗翰,這個人了不得,因為他是孔子的四十六代孫。
辭別的時候,孔宗翰將自己精心繪作的《虔州八境圖》拿了出來,懇請蘇東坡題詩,以便寄回虔州,鐫刻于石。
蘇神是懂畫的,一看筆墨便知非凡作,所以一口氣就寫了八首詩,還作序以志。
孔宗翰笑得臉上堆滿了褶子,次一年便著人將詩鐫刻于虔州石樓,「虔州八景」及八境台從此名揚天下。
到了徐州以后,蘇東坡也聽說了這件事,于是又寫了五首絕句給孔宗翰,其中有一首題為《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別看詩表意不深,內在的道理卻不簡單。

03 | 看見自己
-
詩文淺意可解為:
梨花初綻,淡淡淺白,似雪一般,早春時節,柳樹已經著了新綠,待柳絮飄飛的時候,梨花已經開滿了城;
此時我的心緒頗有些頹然,但看看東籬邊那一株如雪的白梨花也就釋然了,身在紅塵俗世卻遠離紛紛擾擾,難得有這般清凈與平和。
當然,如果蘇東坡知道兩年后會爆發「烏台詩案」,他就不會這般講了,但人生彼一時彼一時,至少在徐州這個階段,蘇東坡的人生是灑脫的、快意的。
況且,人的成長總是需要去經歷一些事。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詩的前兩句,詩人先述景,描繪了一個梨白柳青的盎然春季,同時有時間的進度條,從梨花初放到滿城芬芳,證明了詩人有絕佳的心情去感受人間四月天。
同時,「梨白」和「柳絮」亦有暗指,如雪的白梨花,品性高潔,這表明了蘇東坡的為官態度,而「柳絮」則喻示渾濁的官場,當時因為「熙寧變法」朝局一度混亂,他自己主動請調出杭州通判,也是因為和王安石杠上了。
結合上下文,這兩句詩實則在為后面作鋪墊。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詩人言「一株雪」,不是「幾株」也不是「一樹」,想表達的就是參透了「眾人皆醉我獨醒」之理。
同時,欄邊的一株映襯「花滿城」,也是在強調不染世俗的感悟。
其中「清明」兩字是雙關語,可以認為是內心明朗清澈,也可以當「節氣」來解,因為梨花開滿前后,正是清明時節。
寫下這首詩時,蘇東坡已經入不惑之年,經歷了喪母、喪妻、喪父之痛,對一些事看得比較達觀了。
所以這兩句詩,深具蘇東坡對時光易逝的慨嘆,不然就不會用「惆悵」兩字來表達心中迷惑,但是看到那一株梨花,他突然就想明白了。

綜上所述,蘇神這首詩真正想表達的,就是「入世俗而不染世俗」和人生感念。
不惑之年,好多事不再困惑,春去秋來,一季覆蓋一季,人只有珍惜當下,才不負大好年華。
其他的,如官場虛名、錢財利祿皆是人生所累,看那支在圍欄下靜靜綻放的雪白梨花,不與春爭寵,即便花開滿城,亦無所妒,這才是真正的看透了。
換句話說,置身事外的人,總是比身當局者看得更加透徹、更加長遠。
生活本身就是一面鏡子,你能從微小的事物中看見自己,便能從迷局中跳脫出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