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有時無用之用,反而成為大用。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參禪有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不也同樣如此嗎?孩提的時候,我們對世界一無所知,懵懵懂懂,分不清所做的事情哪些有用,哪些無用,只按自己的興趣和意志行事。
到後來,我們有了生活的壓力,便會計較投入和產出的性價比,開始做有用的事,開始希冀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但很多人的人生境界就到這里,沒有再往前一步。于是,能活得充實,但卻不能活得通透。能活得有價值,但難免覺得焦慮。
白巖松曾說,現在社會的人們都患上了一種「有用病」。這位 43 歲的電視主持人,曾經卸掉三檔節目的制片人職務,回避各種社會邀約,堵住自己的升遷之路。
別人難以理解他的行為,他卻有著自己的人生見解。他說,夜深人靜的時候,人還是會想著自己是不是能夠安心。
是,人生已經過半,如若還不能讀懂無用的價值,便會深陷精神壓力之中。
一個人若是總把時間去換利益,不愿意停下腳步,靜下心,就永遠脫離不了世俗和焦慮。
人生已經過半,我們只有從社會角色中退出來,認真思考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才能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撇下不必要的負累,從而輕裝上陣,重新出發。
人生已經過半,我們只有多做「無用」的事,才能活得更加通透,在忙碌的生活中獲得一份靈魂滿足的安寧。
很多人說陳道明是娛樂圈里的一股清流,娛樂圈是個大染缸,可陳道明出道多年卻能堅守本色,很少參加圈內人的各種聚會,不執著于片酬,也不急于拓寬人脈。
陳道明在不拍戲的時候,每日讀書、寫字、彈琴、下棋,有時候還會給妻子女兒做點針線活。
馮小剛取笑他,「奇淫巧技以悅婦孺」,用你寫字彈琴的時間,組織幾場飯局,多開幾家公司,多好啊。
淫巧計又不能賺錢。可陳道明卻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僅僅一句話,是顯露出陳道明的境界。
陳道明之所以能人過花甲,還絲毫沒有中年人的油膩,這些無用之事起了大作用。我們常常感覺生活沒有意思,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懂無用之處的樂趣。
還記得金圣嘆在三十三則不亦快哉里寫過,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你看,人生的快樂,無非就藏在我們常常忽視的小事里。很多時候,你即使注意到了這些小確幸,你也會因為他無用而覺得浪費時間。
可當你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之,便能感知生命的美意。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一文中寫到:「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之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才覺得有意思。
人到中年,總要明白,多做些「無用」的事,才能成為有趣的人。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只要你不去考慮他有沒有用,就能從中獲得無盡的樂趣。
半生已過,人生不易,愿你往后,能為春日的繁花驚艷,為夏日的綠蔭感激,為秋日的余暉駐足,為冬日的飛雪怡情。世間的美都是無用的,但恰是這無用,才最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