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你,是否也過得忙忙碌碌,可靜下心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人
到中年的你,是否也每天三點一線,閑下來的時候總覺得生活太沒意思,只剩下了柴米油鹽?
人到中年的你,是否也活得焦慮,擔心自己的努力沒有回報,擔心自己的成功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圖片來源:洞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功利,變得忙碌,變得孤獨。讀書的時候,會考慮這本書對職稱考試有沒有幫助。
工作的時候,會考慮這項工作做了對晉升提工資有沒有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會考慮孩子學了之后對升學有沒有作用。
我們算計著、盤算著為做有用之事殫精竭慮,自以為精明,卻不知道參得透有用之用的人,不算聰明。
參得透無用之用的人,才能得到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智慧。
人如果做每件事之前,都先要揣度這事情究竟有沒有用,難免會沾染市井氣,變得世俗,變得功利。而如若能讓心沉靜下來,多做」無用「之事,才能活得更高級。
更有意思的是,人生有的時候,能助力你成功的,不是那些你以為有用的事,反而是那些」無用「之事。林語堂就曾在《京華煙云》中寫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時過境遷之后,回顧其因果關系,卻發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個少女武亦姝脫穎而出,在場上與百人團同答題的環節, 9 道題全部答對,成為詩詞大會第二季播出以來,在這個環節的最高分獲得者。
據估計,他的詩詞量可能超過 2000 首。如今,武亦舒作為一名高一學生,已經破格被北大錄取,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熱議,很多人表示武亦姝滿足了所有媽媽們的幻想,可問及武亦姝成功的奧秘,她只是淡淡的說,不過是從小喜歡背詩罷了。
被 2000 多首詩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如若從有用論的角度思考,實在是得不償失。當很多家長和考生都在想,大學聯考語文一共才 6 分,默寫背書的時間,若是多做幾道數學題,分數早回來了。
吳亦舒卻在詩歌的世界里自由徜徉。他不把背詩當成任務,當成負擔,而是當成興趣。
而恰恰是這些被認為是無用的事,讓他得到了保送北大的通行證。
人到中年,總要明白,成功并沒有捷徑。既然如此,就不必急著追求所謂有用的東西,不必算計著時間投入產出的比例,不必為了分數剝奪孩子的興趣。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