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男人不喝酒,《水滸傳》就沒有了豪氣,武松也會害怕老虎。
如果男人不喝酒,陶淵明就沒有了靈氣,寫不出那麼多優美的古詩。
如果男人不喝酒,李白就失去了仙氣,拿起筆,也不知從哪里動筆。
如果男人不喝酒,鴻門宴也黯然失色了,沒有人敢舞劍。
關于男人喝酒的典故,誰都可以想起好幾個。
回歸到現實生活,男人喝酒,總是受到家里人的控制,甚至會被妻子嫌棄。
總得找個理由,說服家里人,讓自己舒舒服服地喝個痛快。
《增廣賢文》里的幾句話,把喝酒的樂趣和好處,說得清清楚楚,學會了,酒杯就堅定地端起來了。
01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人,要活在當下。
在社交的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親戚朋友都來了,你準備喝幾杯,但是被妻子拉住了,甚至把酒杯丟了。
頓時,你特別沒有面子,比喝醉了更難受。
古人認為,酒逢知己千杯少。若是你面對朋友,卻只顧吃飯,還不如不去飯局。
人的情感是很微妙的,一旦你不喝酒,就會被瞧不起,也很會被圈子里的人,慢慢孤立。
男人在社會上混,哪能沒有幾個朋友呢?尤其是做生意的人,沒有朋友,就是打不開局面的征兆。
作為男人,酒量差一點,沒有關系,總要有點骨氣。
唐朝時的宰相馬周,從小失去了父母,吃百家飯長大。
他讀書很多,但是郁郁不得志。
少年時,他從家鄉去京城求發展。
路過新豐市的時候,客店里的老闆,見他打扮寒酸,就愛理不理。
馬周生氣地說:「主人家,你好欺負人!偏俺不是客,你就不來照顧,是何道理?」
接著,馬周連續喝了一斗酒,舉匝獨酌,旁若無人。惹得店里的客人,嘖嘖稱贊。
店老闆忽然發現,馬周氣度不凡,于是免了房費,還送了幾兩銀子,當做路費;留下書信,讓馬周到京城,投靠侄女王氏。
馬周大筆一揮:「我飲新豐酒,狐裘力用抵。賢哉主人翁,意氣傾間里。」
到了京城,馬周被推舉給唐太宗。留下了唐太宗四請馬周的典故。
男人的一輩子,就得人窮志不窮。累了、苦了、煩躁了、到了飯局,都喝一杯,不讓當下太窩囊。
有了志氣,才有好運氣。做什麼,都畏畏縮縮,運氣也會走光。
02
醉后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人,要放松自己。
人在喝酒之后,就感受到天地很廣闊,就是在酒壺里,也會有日月交替的美景。
沒有情商的男人,一旦喝酒了,就打開話匣子了,嘴巴變得靈活。
沒有底氣的男人,喝酒了,開始豪言壯語。看起來是吹牛,其實是給自己勇氣。
想一想,一個男人,這樣不敢,那樣不敢,活著也別扭。
放松自己,你才能把自己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
唐朝文豪李白,一心要追求功名,但是機會卻一次次溜走。
他的才華,吸引了很多的姑娘,也讓他如愿成婚。
但是結婚之后的柴米油鹽,讓女人很為難,慢慢就瞧不起李白了。
他的妻子劉氏,常常有閑言碎語,認為自己嫁錯了人。
一晃,李白就四十多歲了,留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然后去了京城。
這一去,他就成為了唐玄宗身邊的紅人。
再往后,李白離開朝廷,雖然沒有大的成就,但是被當朝的達官貴人厚愛,結交了很多的朋友。人生也是節節高。
作家劉墉說過:「能成大事業的人,都善于舒散心情,他們多半有著豁達的胸懷和開朗的性格,能夠在繁忙激動之后,放松自己。」
每天都緊繃自己,格局就會變得很小,人生的張弛度就沒有了。
喝酒,就是放松自己,讓自己釋懷,從而能夠容下天地萬物,可以沉沉浮浮。
03
若要斷酒去,醒眼看醉人:人,要難得糊涂。
當然,男人喝酒是有尺度的,不能毫無節制。
若在一定的時候,也放下酒杯,沒有喝醉,但是有了醉態,正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三國后期,阮籍是曹魏的名人,也很忠于曹家。
司馬昭卻要算計曹魏政權,到處拉攏可靠的人。
為了讓阮籍服從自己,司馬昭讓使者,去阮籍家提親,要聯姻。
阮籍聽說司馬昭來提親,就想辦法躲開這門親事,畢竟,司馬昭和自己的政治目標,不一樣,要劃清界限。
躲避的方法很特別,就是阮籍天天喝醉,不搭理提親的人。連續醉酒六十天,把司馬昭的耐心,消耗光了。
阮籍的母親過世后,按照儒家的傳統,應該吃素菜。阮籍卻仍舊喝酒吃肉。其目的很明顯,總不能因為父母過世,就每天哀傷,傷害自己的身體吧。
關于喝酒之后,裝瘋賣傻的故事有很多。都說明一個道理,裝醉的男人,都是聰明的人。
帶著一點點醉意,說一些糊涂的話,讓人摸不著頭腦;帶著醉意去看世界,什麼都是明白的。
男人在酒場上,若能半醉半醒,做到喝酒三分醉,那就是善用「糊涂」的智慧。
04
不要看到男人喝酒,就認為是無用的社交,是沒有用的體現。
喝酒有很多種姿態,外出,可以交朋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回家,可以提升家庭氣氛——沽酒聊自勞,開樽坐檐隙。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是家里的頂梁柱,總要放松自己,給自己勇氣,明天才會更加信心滿滿。
只要不喝到醉醺醺,不嗜酒如命,酒杯里,就是人生的滋味。
做男人,不容易,小酒一杯,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