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提及三國時代最有名的戰役,那必須是官渡之戰,正是這一戰,奠定了中國北方的局勢。如果沒有這一戰的勝利,所謂的魏武揮鞭根本就是個笑談,也就不會有後來曹操的慨當以慷,對酒杜康了。
這場戰爭的勝利者,無疑是曹操,而超級背景板則是家底雄厚的「倒霉蛋」袁紹。但其實,如果從戰前的戰略分析看,曹操的勝算真不大。
一、戰略對比
關于發動袁曹大戰,後來的勝利者曹操本人,其實是有點心虛的,畢竟曹老闆本人知道,他當下的實力不如袁紹。
首先從地盤看:曹老闆主要占有兗州、豫州、徐州,其中的徐州剛剛從呂布手里奪過來,而且徐州人民與曹老闆有多次屠城之恨,根本無法形成有力的支援,實際上真正能全力支持老曹的則只有兗州、豫州;而對手袁紹則擁有: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個大州,地盤確實大!
其次從戰略環境看:袁紹的地盤主要北方,主要敵人只有南方的曹操,而曹操占據的中原一帶,那可妥妥的是四戰之地——北有袁紹,西有馬騰,南有劉表、孫策,東邊還有不安定的徐州。這個戰略環境,一不留神,曹氏集團就會陷入多線作戰的境地。
從家世來看:無論如何,曹家都頂著宦官后代的名義;而袁家則打著「四世三公」的名號。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家世問題,在那個年代,家世好就意味著人脈廣、朋友多、成明早,自然也就容易攀親戚、結團伙。事實上,袁紹、袁術兄弟倆能夠快速在亂世之中出盡風頭,就跟他們出身名門有很大關系。這一點,從開戰后很多曹營中很多人私下寫投誠信,就能看出端倪。
對于雙方的優劣,不光曹老闆心知肚明,連老曹屬下的謀臣將領們也看得很清,如果不是荀彧提出的「四勝四敗」論和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論,曹老闆沒準還會糾結幾年。
如果單從戰略對比,曹家的勝算,那是真心不大,而官渡之戰也實在是給了袁紹太多的機遇,但幾乎都被袁老闆一一完美錯過。
機遇一:外交優勢
這就要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我們后人看,這個策略優點很多、很高明,但其實這是一把雙刃劍。
諸侯可并不都傻,在很多人眼里看來:曹操所謂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過就是董卓控制朝堂的翻版嘛,董卓以及他屬下的西涼軍給大漢王朝帶來了什麼,朝野上下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曹操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諸侯也可以再來一次「十八諸侯討曹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