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老師曾說過: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關系的產物。
從古至今,情感關系始終是大多數人要面臨的課題,且不可否認的是,美好的親密關系始終是人生質量的呈現。
所以,經營感情仍然是很多人避不開的話題。
身處一段感情中,我們都希望和對方向好而生,共同對抗風雨,那就要努力去做一些有益于讓關系更穩固、更親密的事,掌握一些經營感情的能力。
其中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回應」。
01
回應,是我能看見你的情緒
以前看過的一個短片挺扎心的:
妻子在外面受了委屈,陰著臉暗自消化,丈夫回家后絲毫沒有顧及妻子的情緒,而是看了一眼廚房問了一句「沒做飯嗎」,妻子盡量平靜地說「我不舒服」,丈夫仍然只惦記著吃飯「那今天吃什麼呀」,妻子看向丈夫,眼睛里除了在外面受的委屈,還有深深的絕望。
畫外音是:縱使我已經千瘡百孔,你關注的也始終是你自己。
一段關系里最讓人難過的,就是我內心已經排山倒海了,而你卻視而不見,我們的情緒,永遠不在一個頻道。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之所以能和特定的人發展友情甚至更進一步的愛情,往往是由于「被看見」的強烈體驗。
人人都需要「被看見」,我和你說今天天氣不好,有些鬧心,你能懂我是因為內心有不開心的事,才看什麼都不順眼,然后帶我出去散散心;我因為小事發脾氣,你知道我是受了委屈無處發泄,然后趕緊抱抱我。
這些回應,在那一瞬間可以抵得上千言萬語,也可以抵抗千難萬阻。
愛人之間需要在某些特殊時刻的積極回應,以告訴對方「我看見了你的情緒」,也愿意陪你一起消化它。
02
回應,是我們能夠有效溝通
再好的感情,也難免會發生沖突,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所以,是否能夠有效溝通往往會決定一段關系的穩固程度,而能夠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回應。
有網友分享過她父母相處的例子:
媽媽永遠歇斯底里,控訴爸爸的不作為、不靠譜,而爸爸則永遠不抬頭、不吭聲,不辯解,也不配合。
網友小時候討厭死了媽媽那副潑婦樣子,無數次想替爸爸出頭,可後來自己步入婚姻才懂了媽媽的苦。在幾十年的婚姻中,媽媽多希望能夠和爸爸好好溝通一次,可爸爸的不回應一次次把媽媽擋在門外,她能做的也只有歇斯底里。
回應,代表我們能夠交流和溝通,代表不管遇到什麼事都還有解決的辦法,更代表我們這段關系不會輕易被沖突摧毀。
不回應,看似能夠避免一時的爭端,而這種和諧的假象會漸漸凍成一座冰山,封住希望,斬斷感情。
03
回應,是愿意滿足彼此的需要
同樣是網上看到的小視訊,則甜得多:
女孩刷著手機,隨口一說「聽說街角新開的那家甜品店不錯」,第二天男孩下班就帶回了女孩愛吃的芒果蛋糕;
男孩抱怨了一句「最近天氣太干了,我嗓子不太舒服」,女孩立馬做了水果茶,讓男孩工作時候別忘了喝。
畫外音也很美好:一個蛋糕、一杯茶,都是暖心窩的小確幸。
周國平老師曾說過:
如果你真愛上了一個人的話,你就會遏制不住想為他做些什麼,想讓他快樂,而且是不求回報的。
愛在本質上應該是給予,是一種奉獻的激情,這種奉獻的激情不是出于觀念,不是出于倫理道德,不是出于責任,完全是出于感情。
我想吃蛋糕了,當然可以我自己去買,可是如果你知道我想吃蛋糕后買給我,那我收到的就不是蛋糕,而是你對我的在意;
你嗓子不舒服當然也可以自己解決,但如果我做一杯水果茶幫你消解這些不舒服,那你也能體會到我對你的感情。
感情最可貴的,莫過于細節之處的回應。
你一句話,我愿意為你效勞,我一個眼神,你可以伸出雙手,如此,我們之間的關系就會在需要與被需要間維持平衡,感情也在種種回應間歷久彌新。
04
情感關系中,比「我愛你」更踏實的愛的表達形式是:處處有回應。
情緒不好時,回應是支持、是安慰,是「被看見」的深切體驗;
發生矛盾時,回應是不逃避、是不應付,是主動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表達需要時,回應是在意、是重視,是愿意為對方付出的穩妥踏實。
回應是「我在」,是「我愿意」,是「我愛你」,是我們共經風雨、共享美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