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6年(明朝永樂四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收到一個噩耗,成國公朱能病逝于南征途中,朱棣悲痛不已,下旨追封朱能為「東平王」,并且輟朝五日。
明朝禮制中有關于輟朝的規定,《明會典》云:
「凡親王喪,輟朝三日;公主喪及下葬,各輟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喪,年終類輟朝一日。」
在明朝,功臣去世大多輟朝一日,有特別榮寵的大臣去世,也不過按照「親王」之禮,輟朝三日。而今,朱棣不僅要為朱能封王,竟然還要為朱能輟朝五日,可見朱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馬上天子」,在他發動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有四位將領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丘福、朱能、張玉、陳亨,這也就是后世所謂的「靖難四公爵」。朱能雖然位列第二位,但他在四人中的結局算是最好的。不過,朱能雖然用命換來了家族11代榮耀,可惜成國公朱家最終未能和大明朝有始有終。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難第二功臣朱能,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了解這位熱血沙場的東平王。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他登基后,朱姓宗親被封藩,明朝「朱」這個姓氏得到了迅猛地發展和繁衍。然而,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姓朱的文臣武將卻并非都是朱元璋的宗親。在《明史》的記載中,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其麾下除了本宗之外至少有6位姓朱的名臣,他們分別是朱升、朱亮祖、朱壽、朱潛、朱鼎、朱亮。
其中,前三任比較出名,朱升乃是朱元璋麾下的謀臣,也是「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的實際提出者。朱亮祖是朱元璋麾下的驍將,此人兇悍無比,立功甚多,被封為永嘉侯。朱壽也是名將,在洪武后期被封為舳艫侯。朱潛、朱鼎是濠州人,在鄱陽湖之戰中戰死。
最后一人名叫朱亮,此人乃是淮西將領(安徽懷遠人),和常遇春是同鄉,同時,他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朱能的父親。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記載:
朱能,字士弘,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副千戶。能嗣職,事成祖籓邸。嘗從北征,降元太尉乃兒不花。
朱能,字士弘,祖籍懷遠。他的父親朱亮是淮西舊部,曾隨朱元璋渡江,開國后,朱亮被授予燕山護衛副千戶。
朱能出生于洪武三年,比朱棣整整小了10歲,他從孩提時代起就跟隨父親居住在北平,長大后,襲承父職,入燕王藩邸。洪武二十三年,朱棣率軍招降乃爾不花,朱能便參與其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