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假期,自然少不了親戚之間的聚餐。
從節前就開始聯系,到回家之后馬不停蹄地張羅,再到熱熱鬧鬧地聚餐,那些蓄積已久的感情,似乎隨著聚餐的結束,也就戛然而止了。
「事情原本不該是這樣的呀!」多少人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無語,有些話,似乎再也找不到機會訴說了;或許再也不會被提起了。
因為,親戚之間的差別日益明顯,隔閡也在不知不覺之間產生了。
對此,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沒人愿意戳破這層「窗戶紙」,只為了在下次相聚時,還能若無其事,還能「咋咋呼呼」地熱鬧一場吧。
01
親戚之間最大的隔閡,在于「觀念不同」。
從我出生,到我今年四十二歲,每年中秋節去外婆家聚餐,從未變過。
打記事起,就這樣。
主廚起先是外公、外婆,慢慢地就變成了入贅的三姨父,不變的是,豐盛的菜肴,變著花樣端上桌,以及外婆和大姨,不絕于耳的勸菜、夾菜;勸酒、倒酒。
幾十年過去了,外公離開我們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外婆年紀大了,聲音還是那麼洪亮,哪怕走路已經顫顫巍巍了,還是忙著端出茶點,招呼大家吃點心。
姨父和姨媽們已經陸續步入花甲之年了,但多半還在田地里勞累著。滿臉皺紋,滿頭灰白的頭髮,以及黝黑的皮膚,無一不在訴說著生活依然過得艱辛。
從前打鬧不停的我們,都已經為人父母了,各自帶著孩子,看他們嬉笑打鬧,似乎,生命又進入了下一個輪回。
關于養老,關于育兒,關于婆媳關系,翁婿關系,總會被有意無意地提及。
幾個還在務農的姨媽,都只有一個兒子,他們心心念念想著的,就是趁著自己還做得動,能幫一點是一點。
年歲最小的姨媽和姨父,一個在竹木加工廠當工人,一個在餐館當配菜員,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是我們眾多姊妹中,唯一一個考上了一本的大學生,如今已經三十歲出頭,還未成婚,因為前段時間,供職的廠子倒閉,又忙不迭地找了另一家工廠,打工去了,自然也缺席了此次聚餐。
這個「小弟弟」,本該是最有出息的一個。但在小姨父的認知下,一家人,都去打工,就是最好打的出路的影響下,他的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進廠」。
眼下,小姨父和小姨媽應當是滿意的,畢竟,一家人,各有各的「廠」,如同另外幾個阿姨,哪怕兒子媳婦成為徹頭徹尾的「啃老族」,他們也甘之如飴為他們繼續拼命干活,全然不顧自己已經年老體衰。
所以,勸慰他們「換一種活法」無異于要了他們的命,觀念不同的隔閡,如同無法逾越的鴻溝,橫亙在晚輩與長輩之間,也橫亙在同輩人之間。
大家只得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打趣一番后,不再多言,更不再評判。各人各安天命,如此便好。
02
親戚之間無法磨合的隔閡,來自于地域的不同。
記得小時候,每到中秋節,姨媽和姨父們說得最多的話題就是,今年稻谷收成怎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